如琢如磨亦如歌
——读李焱新作《青春如歌》
刘凤贵
睽违N年,当李焱捧出新作《青春如歌》时,我并不惊讶——我和她认识将近30年了,我知道当她沉默甚至“断联”时,那么她一定是又开始新的创作之旅了。她的专注,一如她1997年来到唐山劳动日报社当记者写稿子一样——一旦开始就心无旁骛、全身心投入。这是她的风格,也是她一次又一次推出让人眼前一亮的力作的主因。
“李焱出品,必是精品”,这是她当日报记者我当日报编辑时的一句玩笑话。说是玩笑话,其实是我们的一致认可。当时没有采编系统,记者交的还是手写稿。她每次交稿时也不说话,把稿子撂到桌子上,头发一甩,背着小包就风风火火地离开了。但她的稿子却是次次给我们惊喜,当时分管我的副主任看完后总会兴奋地一拍桌子,“明天的头条有了”!
上述情景,说起来也是1998年的事儿了。27年,斗转星移、物是人非,但这么长久的岁月,李焱对文字、对文学的热爱与专注却与日俱增——先是《新唐山,三十而立》,而后《唐城兄弟》,等到了长篇小说《平安扣》成稿并被改编成电视连续剧《那座城这家人》时,我所熟悉的记者李焱,已经是火爆出圈、跨界发展的著名作家了。很幸运,作为同事,见证了她的成长经历;她也用将近30年的时间,让我们当初所说的“李焱出品,必是精品”,一次又一次成为了现实——就像我曾经在夜深时分眼含泪水读《平安扣》时一样,这本新书《青春如歌》,依旧给了我很多感动、很多感触。
时代洪流冲刷和改变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航行轨迹,也不由分说地裹挟着每个人。顺流?逆流?当风暴突如其来,身为当事人,其实已经没有了更多的选择,更不可能置身世外桃源。向战而行、为战而歌、以艺参战,在战火中谱写壮丽青春的故事,是《青春如歌》的主题和主线。黎振声,一位有着“做中国的易卜生”梦想的文艺青年;肖竹,一位富有反抗精神的大家闺秀;张晗,一位家世显赫、天性多情的富家少爷……这些平翰大学的学生,个人愿望和人生目标,曾经坚定而朴素。他们天资过人、家世不凡,又有名牌大学的加持,在和平年代本该顺风顺水地收获鲜花和掌声。但是,特殊的历史时代,强力地转动着每个人的命运齿轮——黎振声,成了投身民族解放、枪杀日本鬼子的铁血军人黎明;肖竹,成了独当一面、宣传革命真理的女共产党员;张晗,成了告别小我、热血丹心的革命文艺工作者;那个长不大的、连名字都没有的“三丫头”,也成为了矢志干革命的柳青;还有,堪称黎明“指路明灯”的老社长、一度沉沦的李暮云等等,每一个人都因为时代而改变了自身的命运。原本花前月下的爱情,变成了生死离别的抉择;原本志趣相投的同学,变成了你死我活的仇敌;原本和睦互利的友商,变成了勾心斗角的对头……“七七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开始后,不但让偌大的北平城容不下一张安静的书桌,也让华夏大地陷入了腥风血雨之中。所有的故事,都以这个特殊的年代为背景徐徐铺开。
不会有超然于时代的个人,也不会有独立于历史的命运,过去如此,现在依然。把人物故事融入时代大背景,让个人轨迹与时代列车狠狠地迎面相撞,从而引发撼动人心、令人唏嘘的故事,就是文学的力量。在《平安扣》里,我看到过这样的叙事手法,也被感动得满眼泪水;在这部《青春如歌》里,尽管我以旁观者的视角看明白了故事主线、作者用意,但还是被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命运深深打动了。家是最小国,国是最大家,《青春如歌》里展现出的家国情怀,不但升华了主题,也让这部作品更富时代力量。作家的时空视野、人文情怀和驾驭主题功力,在这部作品里得到了尽情展示;而把故事环境放到她所熟悉的唐山之外的更大地域,更是让我们看到了李焱敢于跳出“舒适区”、不断挑战自我的勇气。从《平安扣》的唐山地震大背景,到《青春如歌》的抗战大主题,李焱的精进,可敬可赞,更让我们对她有了更高的期许。
我一向最厌烦脸谱化的人物和程式化的表达。大千世界,芸芸众生,现实如此斑斓多彩,非黑即白的人物、非东即西的命运,既不动人也不可信。人生又不是做算术,“1+1”在人生的答卷上并不一定等于“2”;“好上加好”未必就是正面人物的性格标签。文学作品要有主题,但丰满的人物经历、多元的人物性格,才是文学创作的意义,也是辨别高手与“小白”的一把尺子。以这把尺子来衡量,《青春如歌》是我很喜欢和欣赏的一部作品。最初的黎振声也就是后来的黎明,是作品的主人公、男一号,他出身大富之家,身上有公子哥的狂气、小资的情调,不谙世间疾苦,参加革命的初衷也是为了寻找肖竹,但一次次现实的考验、一次次流血牺牲的经历,终于让他放下了儿女情长,走出“小我”、收获大爱;张晗,曾经的“校霸”,跟着黎明去办“八路军剧社”,起初也是被逼无奈、走投无路;洪樱桃,时不时耍耍大小姐脾气,眼中除了爱情再无他物;还有柳青,脾气倔强,曾经是个不撞南墙不回头的“三丫头”……当然还有洪树才,这个小说中的反面人物,他对王一诺的忠贞爱意,也让我们看到了他身上的一丝丝人性之光。不同的家世、不同的教育、不同的经历,当然会成就不同的性格;但他们经过时代熔炉淬火之后,有的人走到了时代反面,因而没落了;而有的人,在经烈火历练之后涅槃重生、走向光明,就如黎明、肖竹等人,他们的“天生反骨”变成了对革命对事业的铮铮铁骨;就如洪樱桃,曾经对爱情的忠贞无二,演变成了保护革命后代的无怨无悔……丰富的故事、多元的性格,让人物更立体;或多或少的缺憾,让人物更真实,犹如断臂的维纳斯,“遗憾也成为了一种艺术”。这种让人物性格更饱满的“小心思”,在全书中有很多。这种缜密的设计和细腻的表达,好像是在绘制一幅灵动鲜活的工笔画,让每个人物因此栩栩如生,也让文艺青年成长为“文艺战士”的故事更加真实自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是我们新闻报道的“大年”,也是文学创作的“大年”。李焱在今年推出《青春如歌》,既是这个“大年”里的重磅力作,也是唐山文艺工作者躬身实践,“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的生动体现。通读整部作品,我们看到了清晰分明的叙事结构、鲜明生动的人物性格,也读懂了一个道理:岁月长河,每个人的青春,因为与时代、与正义同频共振,才会更绚丽;每个人的故事,因为与国家、与民族命运紧密相连,才会更动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部“为时为事而作”的作品,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资深新闻工作者敏锐的思想触角,也看到了一位文艺工作者放歌新时代、弘扬正能量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行动自觉。
李焱是经历过大地震的唐山人,特殊的经历,不只丰富了她的创作资源库,更让她懂得什么是感恩奋进,应该怎样感恩奋进。《唐城兄弟》也好,《平安扣》也好,还是这部《青春如歌》也好,尽管有令人悲伤不止的故事,有让人扼腕叹息的悲情,但始终洋溢着浓烈的家国情怀、勇往直前的奋进力量,就像她所热爱的这座城市一样——无论经历怎样的痛苦,最终都会傲然屹立!这是李焱作品的魅力,是唐山作家的情怀,也是英雄的城市、英雄的人民感恩奋进、礼赞伟大时代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力量。
从《唐城兄弟》到《青春如歌》,从2010年到2025年,只是李焱文学创作成书的时间线;听她讲过她的故事,尽管她的工作岗位变了又变,但对文字与文学的痴迷与热爱,始终没有变。“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读完这部《青春如歌》,这句话就猛地出现在了脑海中。“如琢如磨”,本义是加工玉石的过程,用来概括黎明、肖竹、柳青等一代青年的成长历程,很精准,但此时我更想送给李焱和她的作品——
如琢如磨亦如歌!
欣逢伟大时代,每一份热爱,都会开出绚丽的花朵!
衷心祝愿李焱创作一路长虹!
(刘凤贵 唐山劳动日报社总编辑,高级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