赓续抗战精神,凝聚民族力量
——推李焱抗战小说长篇力作《青春如歌》
杜光
在我们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由唐山女作家李焱创作,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青春如歌》与读者见面了。与其他抗战题材的作品不同,这部小说描写的不是金戈铁马、杀敌立功的疆场,也不是悬疑惊悚、引人入胜的谍战,而是一队吹拉弹唱、一手拿笔一手拿枪的“文艺八路”。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全面侵华战争,是一场灭国之战。他们不光对中国在政治上阴谋颠覆、军事上疯狂占领、经济上大肆掠夺,而且在文化上以各种方式进行奴役和征服,妄图从文化上灭亡中国,从精神上摧毁我们的抵抗意志,进而实现长期统治。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文化界广大爱国人士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感召下奋起抗日救亡,以各种方式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文化抗战。活跃在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大量剧社,就是其中的重要力量。
抗战期间,在高高的太行山上,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活跃着二十五个大型抗战剧社,三千多名“文艺八路”。他们向战而行,为战而歌,留下了许许多多生动的故事、英勇的事迹和大量脍炙人口的作品。作者以此为背景进行创作。讲述了一个颇有文艺天赋的大学生黎振声(后改名黎明),在北平平翰大学求学期间接触进步思想,七七事变后,为避免成为日寇帮凶,同时也为追寻爱情来到晋察冀边区,加入八路军荡寇剧社,在党组织的培养教育和战火洗礼中逐步成长为文艺骨干、共产党员。后来奉命转入孤悬敌后、“天天要转移,天天有战斗”的冀东,领导新成立的八路军前哨剧社,与日寇和文化汉奸殊死搏斗,坚持到抗战胜利。小说艺术地再现了当年共产党领导下的文艺八路宣传我党抗日主张,揭露日伪文化欺骗和种种罪行,教育和启发民智,凝聚广大民众抗战热情的宏大历史过程。
在小说的结构布局上,作者采取了主次分明,明暗交叉,有实有虚,时合时分的叙事构架。在对敌斗争这条主线上,直接让敌我双方“唱对台戏”,两军对垒,楚汉相争。在你来我往、争取民众的一场场较量中,把日寇汉奸伪善狡诈的画皮一层层剥落下来,把侵略者的豺狼本性一点点揭露出来;把中国人民艰苦卓绝的抗战精神充分展现出来,把共产党和根据地军民伟大形象生动刻画出来,形成主题骨架。同时又根据情节发展和塑造人物需要,将黎、洪两家的恩怨,黎明与肖竹的爱情,吴森与英子满门英烈等几条暗线经纬其中,力求典型再现不同的人在同一个时代的人生轨迹和心路历程,使整个作品既脉络清晰,又多姿多彩,丰富饱满。
人物的塑造往往承载着作者所要传导给读者的价值评判和审美取向。小说围绕主人公黎明在抗战中的觉醒和成长层层展开,以剧社为中心,塑造了一组根据地军民积极投入抗日战争的群体形象。比如多才多艺、机智果敢、忠于爱情的三丫头,老黄牛一般忠厚的荡寇剧社老社长陈若刚,把剧社当宝贝时时呵护的基层指挥员吴森,丈夫牺牲又送弟弟参军的妇救会干部英子,热心培树剧社提升创新的杨主任,还有耿直憨厚的大壮,一心想上舞台的跟头王,等等,他们虽然职位高低、能力大小、脾气秉性各不相同,但对待抗日从不含糊,个个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高度自觉和牺牲精神。小说中的主人公黎明、重要人物张晗原是城市资本家的公子;重要人物肖竹出身优渥之家。投身抗战后他们全都褪去了文艺青年的小情小调,与根据地军民融为一体,并成长为令日伪胆寒的坚强的文艺八路。在国家危亡的紧要关头,他们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抱着对民族和国家的热爱,抱着对日寇汉奸的仇恨,放下个人的一切,放下爱情亲情乃至生命,毅然决然地担负起民族兴亡之重。正像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的壮阔进程中孕育出伟大抗战精神,向世界展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这正是这部作品主旨所归。
历史题材的创作,关键在于用虚构还原真实。而能不能做到还原真实,在多大程度上还原真实,关键在于能不能尽量多地掌握真实、占有真实。本书的作者李焱本职是一名记者,长于采访,不管是新闻稿件还是文学创作,她都讲求“充分占有材料”。这一长处使她在创作纪实文学《新唐山三十而立》、长篇小说《平安扣》《唐城兄弟》,电视连续剧《那座城这家人》等作品过程中颇为受益。为了创作这部长篇,她坚持“走到、看到、听到”,沿着当年文艺八路的足迹,赴石家庄、保定及冀东地区,采访健在的老八路及其后人;研究了当年活跃在边区知名和不知名的文艺前辈的传记、回忆录、笔记;翻阅了晋察冀根据地大量历史资料,包括历史档案、文艺作品、史料汇编、研究专著等,掌握了大量“硬核”素材。有足够的真材实料作支撑,作者就可以将故事的展开、人物的刻画牢牢订在历史真实的背板上,处处皆可见史笔,真正做到“大事不虚”,逻辑自洽。比如,小说无情揭露日伪如何通过宣抚班、新民会推行以华治华、奴化宣传、思想控制;如何将赤裸裸的侵略行径美化成救民于水火;如何在“中日亲善”“王道乐土”“大东亚共荣圈”一套话术下颠倒黑白,把日寇侵略给老百姓带来的深重灾难污蔑成八路军抗日造成的后果等等,其中的细节全部脱胎于史料,读来无不使人感到震惊和愤怒。小说藉此警醒人们,虽然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华战争80年前就被我们打败了,但在今天全球化信息化自媒化的条件下,各种文化互相碰撞、交流、融合、激荡更加频繁,各方面争夺话语权、影响力的斗争愈演愈烈,远远不会结束。历史并没有远去!
以长篇小说形式全景反映共产党领导下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抗战文艺发展过程、为文艺八路树碑立传,《青春如歌》算是开篇之作,使我们这些后来人得以重温根据地军民可歌可泣的抗战事迹,藉以铭记历史,学习英烈,继承和弘扬伟大的抗战精神,开创新时代美好未来。
(杜光 退休干部,文学评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