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历史的回响
——读长篇小说《青春如歌》
若谷
看完李焱的长篇小说《青春如歌》,感慨颇多。说实话,只有读书写书的人,才知道作者为之耗费了多少心血。创作长篇小说,劳神费力。作者胸中需有大沟壑、大山脉、大气象。就像莫言所言,有粗砺莽荡之气,有容纳百川之涵。不夸张地说,对于作家来说,这是一项减寿的选择。可正因为长篇小说是一种极具难度的文体,被视作小说创作的终极,才诱使无数的作者接受挑战,奋力攀登。
对《青春如歌》的作者李焱,我由衷地要说一句:不容易,不简单!
首先,钦佩李焱的勇气。70后,却大胆选择了抗战的题材来写,这应当是一个不小的挑战。她对那个年代没有直接的体验和感触,获取素材的渠道无非是文史资料、影视作品和老人们的口耳相传。我想到了老舍的《四世同堂》,李凖的《黄河东流去》,以及陈忠实的《白鹿原》。他们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耳濡目染,感同身受,动笔自然是信手拈来。而李焱选择的这段历史,很多人都有自己的了解和认知,稍微有一点误差,都会让人一眼看破。尤其是,她虽然写的是小说,但却是用写实的笔法来写的,唐山、北平、晋察冀,日本鬼子、国共两党、民众乡绅、实业老板,各有特色,大相径庭,要做到彼此照应,前后呼应,这就更难了。一些重大事件在她的笔下,或写意,或工笔,不温不火,再现和复刻了一个个波澜壮阔的瞬间,千回百转,跌宕起伏。
以热血青年的觉醒、进步、成长为切入点,用独特的视角,以小人物透视大世界,以小窗口折射当年抗日战争的遍地烽烟,从而描绘出四万万同胞同仇敌忾、保家卫国的革命热潮。这种以局部看整体、以细节博大局的写法,是一种尝试,一种突破,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我在佩服的同时,也捏了一把汗。李焱敢写,写成了,令人刮目相看,我点一个大大的赞!
其次,欣赏她的笔法。李焱独辟蹊径,选择了以进步青年、文艺八路为主体,以抗日战争为主线,徐徐展开,抽丝剥茧,一波三折,写得荡气回肠。在主线之下,又有多条副线贯穿始终,比如戏剧的线条,成长的轨迹,人性的嬗变,等等,都环环紧扣,不散不乱。几天来,我一直沉浸其中,走不出来。这是一组群像,却又个性鲜明,宛如一台大戏,生旦净末丑,黑脸白脸红脸,唱念做打,栩栩如生。情节的设计,很多是出彩的,一个一个的包袱逐一抖开,系扣解扣,或急或缓,但都有货。
在李焱的笔下,无论是黎明、肖竹、张晗这些投身革命的进步青年,还是三丫头、洪樱桃这样或聪慧或泼辣的世俗女子;无论是洪树才、王一诺这样认贼作父的反面典型,抑或是吴代远、黎广达这样的爱国志士,以及老社长、杨主任、武烈河这样意志坚定的革命者,甚至是残忍无比的倭寇铃木一郎,虽然着墨不同,但每一个人物都是鲜活的。革命者出生入死,投机者翻手为云,胜败转折,高潮低谷,人物的命运融入到国家的命运之中,国恨家仇层层递进,歌颂与批判都是鞭辟入里,入木三分。
我折服作者的写作功底。这篇小说的情节,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很吸引人。小说跨越了中国的两大战争,几十个人物,既有波澜壮阔的大场面,又有吃喝拉撒的小细节,有矛盾,有冲突,有化解;有胜利,有失败,有反思。有些观点一语道破,有些思想暗藏其中,完全能够引起读者的思考和共鸣。
整部作品朴素平实,没有追求华丽的辞藻,更没有刻意的修饰。一段段的文字,宛如一帧帧的画面,串联起来就是一幅动感的画卷。既有悲剧的氛围,又有喜剧的热烈,令人时而泪湿双襟,时而拍案叫绝。在一些情节的处理上,静时如老者面对,促膝长谈,娓娓道来;动时如风扫落叶,穿林越嶂,簌簌有声。在关键处,画龙点睛,留给人们以无限的想象空间。
感受小说独特的张力,我时常有一种错觉,感觉不是在读小说,而是在读剧本。场景的切换,人物的对白,背景的设计,故事的延展,都从容不迫,宛如舞台上演的精彩大戏。我想,这得益于作者近些年创作影视剧的历练,有40集电视剧《那座城这家人》的底子,李焱小说写作驾轻就熟,游刃有余。
一路回望,从北平到冀西,从延安到冀东,抗日战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克服了内外交困的不利局面,如火如荼,英雄辈出。这些人物宛如一组组的群像,既普通又高大,充满了亲切感。即使是大壮、吴森、冬子、英子这些所谓的小人物,也在作品中熠熠生辉。有些人即使中途退场,也仿佛伴着读者走完了全程。我们的耳畔响彻的是战马长嘶,红旗猎猎,时空转换,烽火连天,一部完美的大戏就这样跃然纸上。
难得的意外收获。看完这部作品,感觉重读了一遍中国近代史。作者把那么多活生生的人物,嵌入那段民族衰亡、全民抗战的历史,不造作,不生硬,甚至不着痕迹,悄无言声地代入,用他们的经历,让我重温那一段令人难忘的历史。就我而言,好多事件是模糊的,似是而非,好多人物是片面的,七零八碎。但从李焱的作品里,我得到了印证,受到了强化,接受了教育。
小说从青年学生初入大学排戏入手,致力于宣传革命理论,直至最后成功。以名作《娜拉》为代表,对中外作品的把控和创新,循序渐进,完美诠释了中国现代文艺的进步和成长。这是一部斗争史,也是一部党史,更是一部现代文明的发展史。一条若隐若现的红线,把那个特殊年代的历史风貌客观精准地反映出来。特别是对唐山这一特殊地域,洋务运动之后的社会变革,风起云涌的抗战岁月,进行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描述,令人印象深刻,感同身受。因此,我认为整部作品是完整的,立体的,丰满的,也是成功的。
仔细品读,《青春如歌》也有一些微小的瑕疵:如一些文学常识和历史常识尚需校正,一些人物的对话,其身份和语境也值得仔细推敲,等等。但瑕不掩瑜,再好的作品,也会有勘误的空间。一千个读者,就是一千个哈姆莱特。期待更多的读者看到《青春如歌》。
(若谷 退休干部,文学评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