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1 11:22:59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赵以松:战火淬炼中的理想与担当

《青春如歌》:战火淬炼中的理想与担当

赵以松

一口气读完了李焱的长篇小说《青春如歌》。李焱的这部新作,历时六年精心雕琢,背景包括北平、保定、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和冀东唐山,时间从1936年到1949年,这是一个浸润着民族苦难与抗争精神的独特时空。而以黎明为代表的“文艺八路”群像的塑造,也为作品增添了极其鲜明的时代印记。在纪念中国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这部长篇小说的问世,无疑有着不同寻常的意义。

时代洪流下的个体抉择

《青春如歌》的魅力之一,在于它将宏大的抗战背景与黎振声(黎明)这样一个具体而微的年轻人紧密相连。黎振声是冀东富家子弟,就读于北平的平翰大学。他并非生来就是英雄或革命者,而是一个怀揣“做中国易卜生”梦想的文艺青年。像当时的大学生一样,充满着对未来的憧憬,对艺术的热爱,以及一份朴素的家国情怀。

小说开篇写了热闹的校园生活:开学季新生反对校园“霸凌”的“拖尸”行为,学生剧社紧张排演话剧《娜拉》,课堂学业和年轻人懵懂的爱情……但当卢沟桥的硝烟炮火响起,故事陡然发生变化。黎振声和他的同学们,面临的不再是学业的困惑,或者艺术上的苦恼,而是残酷现实的血腥洗礼。这种从和平年代的知识分子到战争环境中革命者的转变过程,是《青春如歌》着力描写的重点。加入荡寇剧社,“以艺参战”下到连队等情节,巧妙地体现了文艺青年如何主动将自身融入时代的洪流。当悲壮的《松花江上》的歌声响起,黎振声——此时已改名为黎明,不再是战争旁观者或文艺青年,而是成为传播思想、动员民众的先锋力量。

与主人公经历相匹配,是他名字的改变,从“黎振声”到“黎明”的隐喻告诉读者,这不是一部关于抗战的宏大叙事,而是一曲献给理想主义者的壮丽颂歌。小说巧妙地将主人公置于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从沦陷的北平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再到冀东敌后,最后重回北平,迎来胜利解放。十三年的历史跨度,为角色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土壤和深刻的背景。

艺术与战斗:水乳交融的生命体验

在以往的抗战叙事中,文艺青年参战的故事并不鲜见,但《青春如歌》的独特之处在于,不仅把他们作为故事的主角,更重要的是展现了艺术如何被战争重塑,以及革命者又是如何将艺术作为武器和信仰的。

这是小说的又一层魅力。

黎明等“文艺八路”的经历是这一主题的具体体现。首先是文艺方向的转变。小说体现了“向战而行、为战而歌”的核心理念。他们不再为个人的艺术追求或梦想孜孜以求,而是明确地将自己的才华投入到抗战文艺中去,小我让位于大我。

其次是内容的聚焦。“以艺参战”意味着艺术作品的主题必须与抗战紧密相关。这才有小说中的话剧《英子》、歌剧《地狱人间》、话剧《老社长》等一批抗战文艺作品。这不仅仅是创作方向的变化,更是一种深刻的人生价值重估——个体的生命意义在于为民族解放和驱逐外寇贡献力量。

第三是精神的成长。这点在黎明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战火中的文艺青年必然会经历思想上的阵痛、磨砺甚至信仰的考验。《青春如歌》通过黎明参与战斗、面对牺牲以及毁容,令人信服地说明了他如何一步步克服困难,坚定信念,展现了革命理想主义在血与火淬炼下的力量。

丰满立体的人物形象

这部小说是对抗战时期文艺青年真实面貌的艺术再现,这是《青春如歌》的又一个魅力。黎明、肖竹、柳青、张晗等“文艺八路”形象跃然纸上,不仅服务于小说的主题阐述,而且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与张力,为小说加分不少。这里,我想特别提一下反面人物,因为势均力敌的对手更能衬托出主人公的伟岸和真实可信。小说令人信服地塑造了汉奸洪树才这一个性人物。他本身是个有才华有能力的年轻人,毕业于日本明治大学,但怀才不遇、仕途不顺,让善于投机钻营的他选择了效力冀东伪政权。“七七事变”后,摇身一变成为日军宣抚官。他有重情的一面,虽然其中掺杂着功利和算计。对王一诺不乏真爱,但王一诺的背叛却让他心口狠戳了一刀。他宠爱妹妹洪樱桃,但樱桃却毫不迟疑地救走被他扣做人质的小黎箫,坏了他的“好事”。他是大孝子,但孝顺的结果是促成父亲为日伪做事,最后被抗日锄奸团暗杀。他大光其火,却独独没有反省过自己有什么问题。从这方面讲,他又是一个悲剧人物。他代表汉奸文化的灭亡。临死他也没有明白为什么强大的日本会失败,自己为什么会失败。

这类汉奸的存在增加了小说的深度与复杂性,它不是简单的“坏人”设定,而是描绘了一个正常人在极端环境下的精神堕落过程,也为读者提供了思考的空间。

日本军官铃木一郎同样立体可信。他曾是少壮派军人,十足的日本军国主义和法西斯分子。从陆军士官学校毕业后,到中国东北参与暗杀绑架破坏活动,渴望为天皇尽忠浴血沙场。后负伤转为从事特务工作,入平翰大学就读。父亲是职业军人,他从小受军国主义影响很深。又受母亲影响,酷爱音乐,因此身上有双重性格:既骄傲自大又彬彬有礼,既生性好斗又温和谦让。他欣赏孙子兵法中的“不战而屈人之兵”,因此重视宣抚工作,妄想通过文化输出,不费一枪一弹征服老百姓,进而征服中国。但随着日军在太平洋战场不断失利,他变得急躁起来,愈发相信武力和暴力。日本投降后,面对黎明等人高唱《义勇军进行曲》的政治攻势,他绝望地选择了自杀。

小说深刻地揭示了战争本身的残酷性和异化性,在探讨理想与现实、青春与战火的同时,提升了《青春如歌》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感染力。掩卷深思,我想,即使在最黑暗的岁月里,青春的力量和艺术的理想也能发出耀眼的光芒。战火淬炼,更加凸显“文艺八路”的理想与担当。这是阅读小说给我的最深感受。

(赵以松 网名近儒山人,退休干部。创办有“近儒山人的绘画世界”公众号,年浏览量达60余万人次。)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