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1 11:20:56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宋骏:一个青年演员的致敬

一个青年演员的致敬

——长篇小说《青春如歌》读后感

宋骏

在晋察冀的烽火硝烟中,一群身着黄布军装的年轻人背着幕布与乐器,在战斗间隙为指战员表演话剧,演唱歌曲……当中央戏剧学院毕业的我,看到李焱创作的长篇小说《青春如歌》中描写的“文艺八路”,我被深深打动了!

中戏发端于延安鲁迅艺术学院,与小说中“文艺八路”精神同根同源。作为科班出身的演员,这些年我演过不少影视剧,总以为吃透不同人生,胜任不同角色,但和书中的同龄、“同事”相比,我感到了自己的苍白和饰演角色的无力。

小说的主人公黎明从北平大学生到八路军剧社领导人的转变轨迹,揭示了文艺工作者在革命熔炉中的精神重构。这个曾沉迷于话剧,立志“要做中国的易卜生”的青年,误打误撞地进入八路军剧社,经过战火淬炼,成长为一名文艺战士。但要从根本上放下“艺术至上”,自觉实践革命文艺的目标,路漫漫其修远兮。他为此屡受磨难,挺过失去战友、爱人牺牲、儿子失踪等一系列打击后,最后一击几乎将他摧毁。负伤脸上留疤,让他顿觉艺术生命终止、万念俱灰。他告别舞台,回避爱情,在“生存还是死亡”中煎熬。最终他战胜心魔,彻底放下“自我”,面向生活创作出话剧《老社长》,在舞台上涅槃重生,完成了从艺术理想主义者到革命文艺战士的蜕变。

这种转变在当代青年艺术工作者中形成强烈共振。当我们在小排练厅为某个艺术处理争执不下时,总会想起“文艺八路”在天地之间上演万人活报剧的宏大场景。当我们在创作中遭遇瓶颈,心灰意冷萌生放弃念头时,小说中黎明塑造白求恩大夫形象,“文艺八路”克服困难研制移动舞台,就会给予我们突破思维定式的勇气。当我们抱怨拍片环境简陋,不愿再吃苦时,也会想起“文艺八路”在零下二十摄氏度的雪地里为村民演戏,摸黑靠松明火把照亮坚持演出的一幕一幕……这就是文学作品的力量!

我了解到,当年的“文艺八路”,大多二十岁左右,小的如表演艺术家田华,刚到抗敌剧社不过十一二岁。我们如今在舞台上演绎热血,靠的是剧本打磨与技巧沉淀;而当年这些年轻人却是在战火中创作,每一个音符都浸着硝烟,每一句台词都连着生死。我们对着聚光灯揣摩情绪,他们对着枪林弹雨放声高歌——当黎明和战友高唱《义勇军进行曲》时,他们的唱腔里没有表演,只有民族血脉的震颤,只有抗战胜利的自豪。小说通过“政治攻势”新打法的创造过程,展现了抗战文艺的特殊战斗性。

当“文艺八路”用歌剧《地狱人间》,揭露侵略者制造的“无人区”暴行,对抗日伪的虚伪宣传,刺破他们粉饰太平的谎言帷幕时,我们强烈感受到,那不是舞台上的较量,而是一场宣传战,针锋相对,寸土不让。而黎明和他的战友在百团大战中,以一曲《松花江上》唱降守城伪军,这种将艺术感染力与政治攻心相结合的做法,同样颠覆了我们对文艺功能的传统认知。我们常说,作品要有力量,“文艺八路”在这方面做出了典范。他们的每一首歌,每一部剧,本身就是击穿黑暗的力量。这股力量,传递给八十年后的文艺工作者,传递给我们这样的后来者,传递给当下的热血青年。

读罢《青春如歌》,那些向战而行、为战而歌的“文艺八路”盘桓在我们的脑海里,他们用生命为我们树立了精神坐标。他们告诉我们,艺术家的价值不在于获得多少掌声,而在于能否让作品成为照亮时代的火炬。小说同样用情节展示了革命先辈的躬身实践:真正的艺术创新永远根植于时代的土壤,服务于人民的诉求。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文艺工作者,我们既要继承“以艺报国”的优良传统,更要以开放的心态拥抱时代变革,让红色文艺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我想,当我们的作品能真实再现那段青春与热血的历史,当我们的作品能让观众在笑声与泪水中感悟信仰的力量,这便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并以此表达后来者——一个青年演员的致敬。

(宋骏 青年演员)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