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01 11:19:33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韩立军:血色年代的人生抉择

血色年代的人生抉择

——我读李焱的长篇小说《青春如歌》

韩立军

长篇小说《青春如歌》,是作家李焱继《平安扣》之后的又一部力作,也是为老一代文艺工作者与革命者唱的一曲精神赞歌。

“七七事变”,卢沟桥燃起战火硝烟。山河破碎,战争阴云笼罩全中国。《青春如歌》的故事,便在这一背景下展开。连天炮火中,何来如歌的旋律?可那血肉在泥泞中的挣扎,战士在铁蹄下的抗争,未尝不是一曲人生壮歌。

小说背后,有晋察冀抗敌剧社的身影,有杨家峪惨烈的战斗场面,还隐隐透着上世纪50年代《青春之歌》的神韵;小说主线,从当年大学生心目中理想的话剧《娜拉》,到《老社长》的成功演出,表达了小说主人公黎振声从文艺青年成长为一名坚强的革命战士的心路历程。

故事背景,设于“七七事变”前的北平。黎振声——这位唐山“呔商”家的少爷,怀揣文艺梦想赴北平上学。他多才多艺,在大学生活中,与张晗、肖竹、李暮云等同学相识相知,醉心排演易卜生话剧《娜拉》。当年在新文化运动中,娜拉那声摔门的巨响,曾撼动中国无数知识分子的心魄。可黎振声与同学们排演《娜拉》的激情,终被战火烧成灰烬:娜拉家那扇象征解放的门,在硝烟中倒塌,而黎振声他们,则要在残垣断壁之上,重建自己的理想之门。

日军的枪炮声,震碎了他们的青春梦想,黎振声与同学们被迫颠沛流离,仓促地直面残酷社会现实:被捕、失学、寻人、投军、抗战、入党。待主人公易名黎明,便完成了他人生中最重要的自我救赎——真正走向了革命者的道路。

小说深处,是那些在乌云笼罩下艰难摸索的身影。在日军侵华战争的巨大压迫下,许多人作出了自己的抉择,这些抉择也让他们走上了不同的人生之路。

开明商人黎广达、黎振声父子,面对敌人威吓,虚与委蛇,誓不妥协;他们的朋友洪其深、洪树才父子,却在刺刀的威胁下逐利变节。

大学教授吴代远,秉性刚直,拒绝加入日伪组织。其日籍学生铃木一郎诬其为汉奸。污名缠身,如毒蛇噬咬,吴代远终被逼至绝境。他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自戕前,让学生黎振声转告自己的儿子:“他父亲不是一个合格父亲,但是一个响当当的中国人!”那“响当当”三字背后,是人被逼至悬崖的尊严迸发,是何等惨烈的“玉碎”。

荡寇剧社老社长身受重伤,弥留之际,他对黎明剖白心迹:“对党的信仰,是高于个人生命的……啥叫‘到底’?这‘底’啊,就是棺材底,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话语,朴素得如同脚下被血染红的泥土,重若千钧。“棺材底”的比喻,毫无修饰,却比任何华丽辞藻更能度量信仰的深度与悲怆。

我们无论如何剖析,也很难全然体味当事者细腻的心路。战争这头巨兽,从不给予我们黑白分明的选择。刺刀寒光下,人性的褶皱被无情地展开、碾压。“英雄”与“汉奸”,便在一次次人生抉择中,个人光明或猥琐的标签,也逐渐清晰起来。

从黎振声到黎明,从文艺青年到革命者,都不是一条笔直的大道,而更像荆棘与泥沼中蜿蜒前行的血路,他每一次选择都如同凤凰涅槃,更伴随着切肤之痛。

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黎明——这位坚强的革命者,站在北京怀仁堂的舞台上,毫不掩饰地向观众展示脸上的伤疤,这正是一位坚定共产主义者成长的轨迹,亦是一个年轻的灵魂,在时代熔炉里煅烧后留下的不朽印记。

掩卷沉思,当“棺材底”成为信仰的刻度,这革命者的青春,便在冀东大地上汇聚成了一首气势磅礴的壮歌。

(韩立军 媒体人,《开滦日报》文化生活部主任)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