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琴弦上的青春交响
——李焱著《青春如歌》读后
贾敬苹
作家李焱是创作路上的“常青树”,是永远的“文艺女青年”,她的作品脍炙人口,精彩纷呈。著有长篇小说《平安扣》《唐城兄弟》、纪实文学《新唐山 三十而立》、新闻专著《播火集》等。2018年,根据长篇小说《平安扣》改编的电视剧《那座城这家人》作为改革开放40周年的献礼剧,引发全民关注,在唐山更是创造了全城追剧、万人空巷的空前景象。正值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李焱历时六年写就长篇小说《青春如歌》,充分体现了她站位的高度、思想的深度、知识的广度和生活的态度。
《青春如歌》以如椽巨笔,将我们带回那段山河破碎的岁月,描绘了晋察冀边区的文艺青年在战火硝烟中,以笔为枪,以歌为号,以舞台为战场,在民族存亡之际谱写了一曲荡气回肠的青春交响。小说以宏大的叙事框架和细腻的情感笔触,生动刻画了黎明(黎振声)、肖竹、柳青(三丫头)、老社长、张晗等鲜活的人物形象,清晰传递出一个核心信念:在民族危亡之际,文艺绝非风花雪月的点缀,而是最锐利的武器、最嘹亮的号角、最坚韧的纽带,足以点燃人心、凝聚斗志、刺破黑暗。
硝烟弥漫处,这些青年人怀揣着滚烫的赤子之心,将全部才情与生命投入战斗。他们排演的话剧在村庄集市上演,如匕首般刺穿敌人的虚伪宣传;油印的传单与诗篇在暗夜中传递,字字句句化作唤醒民众的火种;激昂的抗战歌曲在行军路上、在战斗间隙唱响,旋律成为凝聚民族魂魄的号角。书中荡寇剧社那个“景随人走的移动舞台”,正是艺术力量在战火中淬炼升华的绝佳象征——他们的舞台在枪林弹雨下搭建,他们的观众是千千万万奋起抗争的人民。
《青春如歌》最动人的笔触,在于其对“战火青春”双重特质的精妙刻画。这群青年与普通人一样共享着青春本真的模样,有对理想的炽热追求、有对爱情的朦胧悸动、有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但在残酷的战争背景前,他们以艺术为铠甲,将青春的热力与生命的韧性迸发出更为耀眼的光芒——这束光芒照亮了民族前行的暗夜。
尤为珍贵的是,小说并未将这群文艺青年塑造成符号化的英雄。作者以饱含深情的笔触,深入描绘了他们丰富立体的精神世界:在创作遭遇瓶颈时的迷茫与挣扎,面对战友牺牲时的悲痛与愤慨,在革命事业与个人情感间的取舍与纠结。正是这些充满人性温度的细节,让他们的“向战而行”显得更为真实、更为悲壮。当他们最终选择将“小我”融入民族解放的“大我”洪流,那份抉择便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这不是神坛上的雕像,而是有血有肉的青年在时代洪流中,以生命和艺术完成的一次次壮丽升华。
合上书页,那穿越烽火的歌声依旧在耳畔回响,那移动舞台上的话剧仍然在眼前上演。《青春如歌》不仅是一部向抗战文艺工作者致敬的作品,更是一曲献给所有在逆境中追寻光明的青春生命的颂歌。李焱让我们看见:当青春的理想与民族存亡的命运紧密相连,当艺术的清泉汇入救亡图存的洪流,那份交织着热血、才情与信念的力量,足以在历史的天空下谱写出最激越、最不朽的乐章。
战火或许会远去,但血色琴弦上奏响的青春壮歌,将永远在民族记忆的长河中澎湃不息。正如小说结尾处,老社长所言,“文艺这个武器,不光现在有用,而且日后我们从战争环境转入和平建设,从农村进入城市,也一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贾敬苹 文学评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