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07 16:36:20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河北日报客户端

烽火记忆丨人民战争,智慧无穷

新乐县李混子爆炸组获爆破模范奖旗。河北日报资料片

新乐市大岳镇北李庄,是抗日英雄李混子的故乡。

晋察冀边区爆炸英雄李混子制雷旧址,在北李庄村中心。一座普通的北方小院,院西侧放着一架石碾子,上面道道碾痕清晰可见。

“这个石碾子,就是当年李混子他们用来加工炸药的。”大岳镇讲解员朱家德介绍,李混子带领民兵爆炸小组,改进自制多种地雷,利用地雷战伏击日寇、破袭交通,沉重打击敌人。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不久,地处平汉铁路沿线的新乐县城被日军占领。

“北李家庄真排场,枣树上面挂铃铛,庄里村外种上了铁西瓜,给顽军备下了好干粮,城里敌人来赴宴,吃饱喝足棺材里装……”这段民谣就是当年的“爆炸英雄”李混子带领村民开展地雷战,让敌人损兵折将的真实写照。

抗日战争时期,河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创造性地运用地雷开展伏击战、破袭战。在反“蚕食”、反“扫荡”斗争中,广大民兵制造出石雷、铁雷、砖雷、木雷等,创造了拉雷、滚雷、绊雷、子母雷等巧妙的埋雷方法,涌现出李勇、李混子等一大批民兵爆炸英雄。

地雷战令日伪军防不胜防,胆战心惊。

李混子领导的爆破组,制造了大型地雷,炸毁了敌人的火车头。李混子爆炸组的一张合影,是当年获得爆破模范奖旗的场景。

地道战、地雷战、麻雀战、破袭战、水上游击战……根据地军民因地制宜创造了多种卓有成效的游击战法,丰富和发展了人民战争的战略战术,给敌人以沉重打击。

1937年9月日军占领保定,冀中平原饱受摧残。在与敌人斗争的过程中,广大民兵用自己的聪明智慧,创下了地道战这一战争奇迹。冀中平原上长达1.25万公里的“地下长城”,让敌人闻风丧胆。

冉庄村,位于保定市清苑区西南部,地势平坦,无险可守。日军火烧冉庄,残杀同胞。冉庄人民奋起反抗,开始掏挖地道,从单口洞到双口洞、多口洞,并逐步加宽加长。起初为藏身而挖的地洞,逐渐形成村村相通、户户相连的地道网。

冉庄民兵队伍利用地道、地雷、手榴弹和土枪土炮配合八路军武工队对敌作战157次,毙伤敌军2100多人。日军经过多次失败后哀叹:“宁绕黑风口,不从冉庄走。”

1942年夏季反“扫荡”开始后,中共冀中区委和冀中军区号召人民普遍开展挖地道的活动。

“地道战嘿地道战,埋伏下神兵千百万……”电影《地道战》中高家庄的原型地,就是正定县高平村。

抗战时期,高平村400余户人家,挖通了30多里的地道,创下了与日寇战斗50余次、毙伤日伪军120余名、击溃敌人5次成规模进攻的辉煌战绩。地道战,使无险可守的平原,变成坚不可摧的堡垒。

一场场胜利,一个个奇迹,蕴含民兵智慧的战法层出不穷,彰显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动员人民、依靠人民,推动形成了全民族抗战的历史洪流,使日本侵略者陷入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之中。

“兵民是胜利之本”“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说,争取抗战胜利的唯一正确道路是充分动员和依靠群众,实行人民战争。

硝烟已散,今天重温《地道战》《地雷战》等电影主题曲,歌声嘹亮,气势昂扬,那是来自人民的力量。(河北日报记者 薛惠娟)

编辑: 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