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10天烧出“抗震瓷”
“窑火不灭,精神就不会灭”
记者 魏伟
79岁的葛士林凝视着老照片,指尖轻轻划过画面里正忙碌着震后复产的工人身影。照片里的唐山第一瓷厂,曾是他奋斗了一辈子的地方,更是“北方瓷都”从废墟中昂扬崛起的见证。
震后,唐山陶瓷工人在露天生产作业。记者 王欢 翻拍
作为唐山陶瓷协会专家组成员,葛士林深谙这座城市与陶瓷的羁绊:明代永乐年间窑火熊熊燃起,20世纪三四十年代形成工业雏形,1956年白瓷首次出口东南亚,1958年北方首个陶瓷研究所诞生……到1976年,唐山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日用陶瓷出口基地,“大工业、大规模、全配套”的生产体系里,藏着瓷都的骄傲。
然而,1976年的那场浩劫几乎将一切碾碎。厂房塌了,窑炉裂了,曾经轰鸣的生产线成了一片瓦砾。可葛士林忘不了,震后第二天,能走动的工人就自发回到厂区:有人徒手清理废墟,有人跪在地上抢修设备,第六瓷厂甚至在震后10天就烧出了“抗震瓷”。
“没有设备就修旧利废,没有原料就就地取材。”葛士林的声音有些哽咽。4000多名陶瓷职工打破厂际界限,肩扛手抬着从废墟里抢救出的钢材、砖石,物尽其用。烧窑需要稳定的温度,老师傅们守在窑火旁彻夜不眠。当复建的最后一座新窑火苗蹿起,有人哭了,那簇跳动的火焰,和震前一样旺。
窑火重燃后,是更炽热的创新。改革开放初期,唐山陶瓷勇闯“三个第一”:首获外贸经营权、首办中外合资企业、首推承包经营责任制。葛士林记得,那时厂里的技术人员围着英国骨质瓷样品打转,用高温素烧、低温釉烧的工艺反复试验,终于让白中泛绿的骨质瓷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
1984年,葛士林临危受命接管亏损的第一瓷厂。面对“砍掉骨质瓷”的呼声,他在全厂大会上掷地有声:“这是唐山陶瓷的未来!”3000多名职工的掌声里,藏着和抗震时一样的执着。后来,引进英国设备建成的中国首个骨质瓷样板厂,让唐山骨质瓷走进北京五星级酒店,与进口瓷同台竞技,成了瓷都新的名片。
如今,葛士林历时10年完成的230万字《唐山陶瓷史略》,静静躺在案头。书中记录着600年窑火的温度,也写着震后复产时工人掌心的老茧,写着技术人员试验失败时摔碎的瓷碗,写着骨质瓷首次出口时报关单上的鲜红印章。
“窑火不灭,精神就不会灭。”老人望着窗外新建的陶瓷文创园,眼里闪着光。那被地震摧毁的陶瓷工业,在时光长河里倔强地重生,就像这座城市的骨头,碎过,却从未弯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