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机器人产业生态圈“破土生长”
——对话唐山百川机器人共享制造工厂负责人王孟昭
记者 郝燕
“现在有30多家企业的订单正在生产,仅这一个车间就有800多台套设备,配备了1000多名生产和技术研发人员。从2024年至今,我们已服务160多家机器人中小企业和科研院所,帮他们从‘书架’到‘货架’,从‘设想’到‘设备’。”在唐山高新区百川机器人共享制造工厂车间里,机械臂灵活挥舞,负责人王孟昭对工厂运行情况如数家珍。
作为共享工厂的掌舵人、河北省政协委员,35岁的王孟昭去年在省两会上提出的“加强机器人共享制造平台建设”建议,如今已在这片15万平方米的空间里落地生根。他曾奔波于北京、天津、江苏、广东等地调研,最终绘就了这座全国首创的机器人非标产品定制工厂的蓝图。
图为共享工厂生产场景。记者 闫军 摄
在成品区,河北佳定舒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郭浩田凝视着正在验收的最新款助浴机器人,难掩激动。2023年5月,他的创业团队还怀揣着几张设计图纸,为找不到生产资源而发愁。如今,在共享工厂工程师的协作下,团队一年完成4次产品迭代,便携式助浴机器人于今年4月定型并启动上市推广,目前已签约两家经销商。“单件产品也能生产,这为我们带来了转机。”郭浩田坦言,初创团队若自建产线,仅设备投入就需数百万元,而共享工厂的“一件接单”模式让不可能变为可能。“帮助创业者创业也是我们的赛道。”王孟昭望着车间里不同企业的产品在同一条产线上流转,语气中满是欣慰。
生态圈的协同效应日益凸显。2024年5月,京津冀三地工信部门在高新区启动京津冀・“机器人 +”产业园建设,为产业注入协同动能。共享工厂则搭建起线上公共服务平台,将技术研发、生产制造、发货售后等环节无缝衔接。在中央控制室,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京津冀三地的订单数据。王孟昭提出的“数据处理在唐山、工厂协作在全国、智力资源汇全球”愿景正成为现实。“唐山投资环境好,政策支持如春雨润物。当地设立5支总规模近100亿元的产业基金滋养创新;高新区每年安排2000万元‘创制券’,企业可无抵押申领10万元支持首台套产品试制;工行推出的‘机器人AI 贷’更将融资成本从6%以上降至3.45%。每个公司在这里都能拥有‘千军万马’。”王孟昭道出了生态圈的精髓。
在新启用的数字控制中心,王孟昭轻点屏幕调出全球协作地图:一份来自德国的设计图纸正在唐山完成数据处理,上海团队同步进行软件调试,最终产品将在天津汽车生产线落地。“五星级酒店式共享工厂将成为工业城市的标配。”王孟昭说。
目前,作为河北省科技成果中试示范平台,共享工厂已与中国科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10多所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中试转化合作。这段时间,王孟昭频繁往返于北京、天津,忙着设立科技成果中试业务接单平台,构建“京津研发、唐山中试转化”的良性互动格局。“我们的共享工程师项目平台也即将落地。”王孟昭介绍,工程师可注册并上传专业技能标签,助力平台形成跨行业、跨地域的智力资源库。
共享工厂模式进一步促进了机器人企业的聚集。截至今年5月底,全市机器人企业总数达249家,较去年底新增27家,实现营业收入42.5亿元,同比增长19.2%,产业规模占全省58.7%,持续保持高速增长态势;高新区作为“国家火炬唐山机器人特色产业基地”,现已形成以机器人系统集成、特种机器人和传感器为重点的产业体系,截至目前,企业数量达233家,占全市的9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