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震生:当好党和政府温暖的传递者
记者 赵雅静 通讯员 张心怡 金鑫 王芳
7月18日上午,当记者在市截瘫疗养院见到院长杨震生时,他正忙得不可开交:代表疗养院与人保唐山分公司签署党建联学共建协议,举行志愿者服务基地揭牌仪式,协同志愿者为截瘫休养员发放牛奶、水果等慰问品……在疗养院大门前挥手送别客人后,杨震生一路小跑着返回办公楼,他顾不得擦去脸上的汗水,因为还有很多工作在等着他去处理。
“最近我院正围绕疗养院搬迁和服务质量提升开展工作。眼下,搬迁准备工作进展顺利,新院区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休养员的实际需求,各项设施逐步完善!”杨震生的语气中透着兴奋。在不断改善现有服务的同时,疗养院也在积极规划未来。回溯过往,大地震给唐山这座城市带来了沉重的伤痛。1976年唐山大地震,让24万多人失去生命、16万多人重伤,其中3817人截瘫。为妥善安置在大地震中致残的截瘫伤员,1981年,唐山市截瘫疗养院建成并投入使用。基于当时的治疗技术等因素,曾有国外专家断言,这些截瘫伤员的生命极限不会超过15年。一晃49年过去了,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在唐山抗震精神的鼓舞下,在疗养院全体工作人员的爱心呵护下,截瘫疗养院的休养员们不仅打破了生存极限,平均年龄达70岁以上,还用坚强和感恩书写出了别样精彩的人生。
唐山市截瘫疗养院院长杨震生讲述老照片背后的故事。记者 王欢 摄
杨震生,出生在唐山大地震后两小时,注定了他与民政事业的特殊缘分,在疗养院这个特殊的大家庭里,他已工作20多年。“这些年,从基层岗位到管理岗位,我越来越深刻地感受到党和政府对特殊群体的关怀关爱。党和政府通过不断完善政策保障、加大资金投入、改善硬件设施等方式,让特殊群体享受到了有尊严、有温度的晚年生活。我何其有幸,能参与到这样意义非凡的工作中,这是党和人民给予我的信任与机会,我唯有心怀感恩,全力以赴。”作为唐山市民政事业服务中心主任,唐山市截瘫疗养院党总支书记、院长,杨震生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来院视察时作出的“要树立把伤残人当亲人的思想,为伤残人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健全人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残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殷切嘱托,在民政工作领域兢兢业业,奉献着自己的力量。这份工作,对他而言,不仅是职责所在,更是一份承载着感恩与使命的事业。
每年除夕,杨震生会和工作人员一起为大家包饺子。另外,正月十五的元宵、端午的粽子、中秋的月饼……这些传统节日佳肴都会准时送到休养员手中;每年的7月28日,疗养院员工以一对一的形式,陪伴休养员到地震纪念墙祭奠亲人;疗养院软硬件水平持续提升,做到了全院无线网络全覆盖、无障碍设施全覆盖,还为休养员安装了无线呼叫系统;针对休养员的老年病问题,疗养院精心搭配饮食,努力给他们创造安全、温馨、幸福的家。
在与休养员朝夕相处的日子里,杨震生逐渐走进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常常被他们平凡而坚韧的生活态度打动。杨玉芳夫妇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创作,用诗歌传递温暖;李冬梅从病床走向世界赛场,用金牌诠释生命价值……“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就能创造无限可能。他们的乐观精神感染着我们每一位工作人员,让我们更加理解这份工作的意义——我们不仅是服务提供者,更是党和政府温暖的传递者。”杨震生说,“作为民政工作者,我将继续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为休养员服务的事业中去,用实际行动回报党和人民的信任与重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