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8 06:30:00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燃情岁月丨震后10天产出“抗震煤” 镌刻在岁月里的奋进之歌

震后10天产出“抗震煤”

镌刻在岁月里的奋进之歌

记者 杨文进

在纪念唐山抗震救灾49周年的日子里,回望1976年那个炽热的夏天,开滦矿工创造的奇迹依然滚烫——震后10天产出“抗震煤”的惊世速度,早已超越单纯的生产纪录,成为中华民族抗击灾难历程中极具力量的精神印记,在时光长河中愈发清晰。

今年74岁的侯利民是那次灾难与重建的亲历者,当时他是开滦范各庄矿篮球队的队员。他至今记得那个灼人的夜晚:下班后凌晨一点刚入睡,剧烈的震动中,他从二楼纵身跃出,死里逃生。惊魂未定的他,第一时间扒出废墟中受伤的父母,随即转身投入救人队伍,在断壁残垣间与时间赛跑。彼时,整个开滦矿区都在经历这样的生死考验,抢险救灾的呼喊声划破烟尘弥漫的天空。

开滦工人恢复生产老照片。记者 王欢 翻拍

很快,复产的号角吹响。8月2日,在唐山矿的废墟上,开滦党委召开第27次党委扩大会。煤炭部副部长兼开滦党委书记肖寒主持会议,以“泰山压顶不弯腰”的铿锵誓言,号召职工们在抗灾中恢复生产、重建矿山。这次在瓦砾堆中召开的会议,成为开滦震后复产的进军令。

宣传车开进社区,大喇叭喊着“抗震救灾同时恢复生产”,震后第五六天,这样的声音穿透阴霾。侯利民和队友们立刻返矿支援,他回忆道:“开滦人特别能战斗,男女老少、不分官职,那时候全都下过井。我爱人在范各庄矿幼儿园工作,也跟着下井创高产。”

在极端条件下,复产之路步步惊心。巷道变形、设备损毁,余震不断威胁着下井矿工的生命。但开滦人没有退缩:有的工人背着一布袋饽饽下井,一待就是一个星期;有的升井后累得瘫在地上动弹不得;有的班组为创高产,连班连点,接替的队伍来了也不肯上井……

与此同时,全矿区的协同作战紧锣密鼓展开。供电率先恢复后,排水保矿会战即刻打响,900多台新水泵安装到位,100多台旧水泵抢修重启,10万米排水管路在废墟间延伸。1.6亿立方米的矿井积水被排出,相当于两个十三陵水库的库容,为出煤扫清了障碍。

奇迹在万众一心的拼搏中诞生。8月7日,震后第10天,开滦马家沟矿采一区的矿工们,在整理好震毁的工作面后,送出了第一车“抗震煤”。这一消息经新华社、《人民日报》等媒体报道后,震惊国内外—— 在工业命脉几近断裂的时刻,这不仅是一车煤炭,更是中华民族不屈的宣言。

开滦文史专家杨磊说,这车煤的政治意义远胜生产意义:“它像一剂强心针,极大鼓舞了开滦矿工和全国军民抗震救灾的信心。”而这样的奇迹并非孤例:赵各庄矿8月17日出煤,唐家庄矿9月13日出煤,林西矿9月25日出煤,唐山矿10月1日出煤,吕家坨矿11月26日全面复产时获国务院贺电,范各庄矿1977年3月1日出煤……到1977年12月,开滦全矿区恢复至震前生产水平。

时隔近半个世纪,杨磊仍对那些时间节点和参与人员历历在目;侯利民想起当年的场景,依旧感慨“心拧成一股绳,就想多出煤给国家”。震后十日的“抗震煤”,早已超越物质形态,成为开滦人“特别能战斗”精神的生动注脚,在中华民族的精神谱系中,留下了深刻而厚重的一笔。

编辑: 刘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