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28 06:30:00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励精图治丨中车唐山公司:实现从传统到智能的飞跃

中车唐山公司

实现从传统到智能的飞跃

记者 韩冬 通讯员 吴可超

七月盛夏,位于丰润区的中车唐山公司厂区内,具身机器人手臂精准作业,技术人员专注调试产线,工人有条不紊组装车体……现代化智能制造与精细人工作业相交织,勾勒出中国高铁产业蓬勃发展的生动图景。

201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唐山时来到中车唐山公司,兴致勃勃地登上具有我国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中低速磁悬浮列车,同技术人员深入交谈。当得知一些轨道客车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时,称赞他们为中国工人阶级和中华民族争了光。这份嘱托成为企业创新发展的不竭动力。

“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加大自主创新,开发出全谱系化产品,产线实现了从传统到智能的飞跃,在岗位上又创造了新成绩!”中国中车首席技能操作专家、中车唐山公司特级技师张雪松说。

图为中车唐山公司组装事业部总组装产线一角。记者 徐慧 摄

在中车唐山公司编组线,他指着一列列银灰色涂装搭配“龙凤呈祥”红色彩带纹饰的列车介绍,“这是我们研制的CR400BF-S型复兴号智能动车组技术提升版列车,通过采用轻量化、降噪等技术和设备集成、布局优化等措施,进一步扩大了旅客使用空间,提升了列车载客能力,比总书记当年看的那列要先进了许多。”

生产车间的变革更印证着产业升级的步伐。在关键零部件数字化智能车间里,机械臂精准挥舞,焊接、加工、打磨声交织成创新乐章,记者抚摸了一下打磨后的边框,细腻光滑。

“我们的高铁产线发生了巨大变化,打破了传统手工作业为主的生产模式,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进入了生产现场,将高强度劳作交给机器人,一线工人却没有淘汰。”张雪松说,工人们通过二次培训上岗,掌握了机器人操控技术,成为技能型人才。

“过去每辆车1140个边角全靠我们手工打磨,费时费力,现在由机器打磨又快又精准。”曾经是打磨工的杜沙沙亲眼见证了高铁生产的跨越发展,她骄傲地告诉记者,现在她已经来到数字化岗位,成为一名金属材料计量检测员,继续在新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数字化产线通过参数调整‘一键换产’,机械臂焊接枕梁精度达0.1毫米,人工成本降低三分之二,彻底重构高铁核心部件生产逻辑,效率远超从前!”当年的“金牌焊工”殷丽荣不禁发出感慨。如今,她担任焊接监督,凭借丰富的经验,为智能机器人打磨、数字化装配焊接、智能化检测、智能物流等装备构成的数智化产线保驾护航。

“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是打造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我们技术工人就是要努力地提升技能水平,把更多的创新成果应用到我们产线上,制造出更先进更可靠的产品。”张雪松信心十足。

产业升级、数智创新,不断收获新的成果。中车唐山公司研制的复兴号系列动车组涵盖时速160公里、250公里、350公里多个速度等级,其中智能型复兴号动车组在世界上首次实现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公司参与的“复兴号高速列车”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更成为国家首批“卓越级智能工厂”认定企业。

编辑: 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