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妃甸港区
开启对外合作新坐标
记者 景立华 杨海 赵冠群
2025年5月7日,随着一声清脆的鸣笛,首列发往俄罗斯巴古利纳亚的中欧班列缓缓驶出曹妃甸站。这趟满载90标箱货物的列车,将跨越4330公里的路程,经满洲里口岸出境,最终抵达目的地。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曹妃甸港区在“一带一路”东西双向互济的战略布局中,又成功落下了关键一子。
自2023年11月推进中欧班列常态化运营以来,曹妃甸港区不断拓展国际运输网络。此前,已开通经霍尔果斯口岸的周四图定班列,如今新线路的开通,进一步丰富了其国际运输走廊。
2010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曹妃甸港区25万吨级矿石码头考察。15年后的今天,唐山港曹妃甸港区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目前,港区已建成运营105个泊位,成为连接国际国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仅今年上半年,曹妃甸港区就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2.79亿吨,展现出强大的物流承载能力。
在国内物流方面,曹妃甸港区拥有25个内陆港,每年约有2亿吨煤炭通过这里实现北煤南运,保障了南方地区的能源需求。同时,来自卡塔尔等地的LNG运输船也频繁停靠曹妃甸港区。2024年,港区卸载进口LNG达623万吨,外输天然气88.2亿立方米,为国内能源供应的多元化和稳定性提供了有力支持。
今年以来,曹妃甸港区的国际班列开行呈现出加速发展的态势。截至目前,该港已累计发运中欧(亚)班列44列,国际运输网络持续完善。依托地处渤海湾中心地带的区位优势,曹妃甸正逐步成为东北亚地区货物中转的重要支点,通过连接俄罗斯、蒙古国等国家的运输通道,强化与东北亚经济体的物流联动。
在中蒙物流合作方面,曹妃甸港区同样成果显著。2021年2月,首列搭载100箱蒙古国进口煤炭的集装箱班列顺利抵达曹妃甸港通用码头站。该班列采用中蒙俄互认的集装箱运输方式,从蒙古国乔伊尔直达曹妃甸港区,运输了3200吨蒙古国进口焦煤。这一举措不仅深化了曹妃甸港区与蒙古国的物流合作,也进一步巩固了曹妃甸作为蒙古国新出海口的重要地位。
此外,曹妃甸港区正在全力打造公铁海多式联运枢纽。2025年6月初,曹发展集团旗下的曹妃甸港前物流铁路专用线工程取得关键进展——八队中桥最后一片T梁成功架设。根据设计,该项目年运量近期可达550万吨,远期有望突破1020万吨。预计2025年10月全线贯通后,年运输能力将提升40%,大幅降低区域物流成本。该项目负责人表示,此项工程是曹妃甸打造“公铁海”多式联运枢纽的重要一环,将有效提升大宗货物运输效率,推动装备制造、自贸片区企业与港口资源的深度联动。
早在 2019年2月,曹妃甸港区就开启了集装箱智能化运输新模式,并正式纳入中欧班列国家运输网络。曹妃甸港集团与中铁联合国际集装箱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实现了与中国铁路总公司国内18个中心站的互联互通。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在曹妃甸港智能集装箱运力有限公司揭牌仪式上表示,这种合作模式实现了大数据和智能化驱动下的铁水联运,利用集装箱智能化形成了创新模式。
为了进一步拓展市场,曹妃甸港集团大力实施“西北腹地”战略,在包括内蒙古在内的西部多省份设立了10 余个内陆港。通过这一战略布局,曹妃甸港区正逐步从单纯的货物枢纽转变为“航运+物流+贸易+金融”的复合型国际港口,以铁路和航线编织的物流网络,让世界变得更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