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后28天炼出第一炉“志气钢”
钢水奔流处,“志气”撼天地
记者 刘珲
唐钢文化公园的大事记碑林中,一块青灰色石碑静静矗立。碑上的文字清晰可辨:“唐钢人以气壮山河的英雄气概抗震救灾,仅用28天就炼出了‘抗震志气钢’,同年11月底全面恢复生产。”冯林棣指尖抚过石刻,仿佛能触到1976年那个夏天,钢水奔涌时的热度。
震后炼出第一炉“志气钢”老照片。记者 王欢 翻拍
1976年7月28日凌晨,剧烈的震动撕碎了沉睡的城市。唐钢第一炼钢厂厂房坍塌,生产设施遭受严重冲击,转炉里的钢水已在震波中凝成坚硬的坨块。当天上午,厂区的碎石堆里就响起了脚步声。冯林棣是最早到的一批职工中的一员,这位“王益元炼钢小组”的副组长,家里的屋塌了,亲人受了伤,他扒开碎砖烂瓦救出人,没等喘口气就往厂里赶;震后的路都没了,21岁的配料工王庆立从南刘屯深一脚浅一脚走了三四个小时赶来……很快,“王益元炼钢小组”的9个人都自发赶到,没人喊苦,没人提家里的伤亡,看着扭曲的管道、坍塌的厂房,只说:“得把炉子弄起来。”
公司党委召开了抗震复产、重建唐钢誓师大会,号召全体职工团结战斗,8月底把炉子点起来,让钢水流出来。“有报道说唐山已经在地球上消失了,我们就要证明,唐山并没有消失,我们要炼出第一炉‘志气钢’。”当时的第一炼钢厂“王益元炼钢小组”主动请缨,承担起这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难吗?太难了。
水、电、风、氧全断了,凝结在炉里的钢坨硬得像块巨石。他们琢磨出个土办法:用水泡软炉衬砖。没有工业用水,就把食堂的大桶、宿舍的脸盆全找来,20多个人排成队,肩扛、手端、人对人传递,将水一点点送上10多米高的平台,终于解决了这一难题,使整个工程进度提前了5天。
紧接着的一个艰巨任务是清理一次泵站,泵站的蓄水池里不仅全是碎石乱砖,管道全部被堵塞,而且积满了从震裂的油库管道流出的黑色重油,黏黏糊糊地浮在水面,足有一尺多厚。为了加快工程进度,“王益元炼钢小组”职工主动要求参加一次泵站的抢修工作。他们跳进池子,在齐腰深的污水臭油里掏重油、挖管道,汗水和油污搅混在了一起。经过几天的奋战,泵站终于抢修完成。
20多天,全组人没回过家,争分夺秒闯难关、打硬仗,只为能成功炼出第一炉“志气钢”。8月25日清晨,“王益元炼钢小组”的全体职工提前两小时就来到了炉前。紧张的炼钢过程开始了,他们精神抖擞地走上了各自的岗位,冷静沉着、认真严格地进行操作,观察炉温的变化、调整吹炼角度、加料、取样……中午12时20分,“当当当 ——”钟声脆响。转炉缓缓倾斜,通红的钢水冲破炉口,带着热气奔涌而出,溅起的钢花像漫天星火。车间里爆发出欢呼,有人抹着泪喊:“第一炉‘志气钢’炼出来了!”
这时,距那场惊世惨烈的大地震仅仅过去了28天。这一英雄创举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赞扬。当天,所产“志气钢”钢锭被轧成螺纹钢,运送到唐山重建的施工现场。
49年过去,当年的转炉早已退役,河钢唐钢也搬到了渤海湾畔。可在唐钢文化公园,冯林棣和老工友们总爱指着“志气钢”的记载石碑说:“那时候就信,塌了能再建,毁了能再生。” 如今,新的智能车间里,钢水依旧奔流,更清洁、更坚韧——就像这座城,把震后的奋进劲儿,融进了每一道钢花里。而那股从废墟里站起来的志气,早成了这座城的筋骨,一直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