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馆一园
打造防灾减灾多功能科普教育阵地
记者 唐建勋 通讯员 晁瑜
“以前说起地震,可能有些害怕。现在对地震了解得多了,开始平常心对待,在家里准备一些应急包等物品。”在唐山工作十余年的王先生坦言,自己对于地震的理解已与以往大不相同,“防灾减灾宣传活动越来越多,从中学到了许多防灾新知识,防灾减灾意识明显增强。”闲暇之余,王先生还会带着孩子到唐山抗震纪念馆参观。
始建于1986年的唐山抗震纪念馆,现已对公众免费开放了十多年。馆内的大量照片,展示了当时唐山人民积极开展自救互救的场景。站在一张张老照片、一处处触目惊心的地震遗址前驻足沉思,更能激发对灾害的敬畏和防范意识。“地震发生后,如果大家能掌握一些自救知识,就能有更大的生存机会。”纪念馆讲解员表示。在开放日内,这里每天都有免费讲解,一年至少有300余天。
大地震的伤痛已经写入唐山的历史。2008年,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在大地震遗址的基础上落成,同时布设临时展览、培养专业讲解员队伍、开辟互动体验科普展厅、招募志愿讲解员、开展进社区宣讲活动……创新方式、革新手段,不断增强全市上下灾害防范意识,提升群众应急逃生技能。
如今,我市依托唐山抗震纪念馆和唐山地震遗址纪念公园,打造了多功能科普教育基地,开展防灾减灾救灾宣传,努力吸引群众“走进来”,创新形式“走出去”,同时走进社区、走到群众身边,鼓励群众积极参与。宣传内容也从以防震减灾为主,逐渐扩展到涵盖防汛、防火等防灾减灾救灾方面。每年全国防灾减灾日、防震减灾宣传周等重要时间节点,我市相关单位充分利用商业街电子屏幕、手机等渠道投放防灾减灾救灾知识,全方位全时段开展宣传。
防灾减灾没有“局外人”。从“我说你听”到“边做边学”,防灾减灾救灾宣传不断深入基层末梢,全社会重防灾懂避险的氛围日益浓厚。目前,我市创建国家级防震科普教育基地3个,国家和省级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12所,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7所。今年“五一”期间,累计接待中外游客47.9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