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9-06 09:06:08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晚报

“学情调研”,让我读懂孩子心

□ 迁安市第一中学年级辅导员 王政

师生关系红灯闪,家校之间嫌隙生,这是当下教育出现的一些问题。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20多年来我一直在问:这个时代需要怎样的师生和家校关系?我想,大概应是这样:师生从情感上亲密无间,心心相容,互相接纳——学生因为“亲其师”,所以“问其难,信其道”;家校之间互相理解,互相配合,共同为孩子筑建起成长发展的舞台。而要构建师生、家校之间和谐关系,我的做法是先搞好“学情调研”,读懂孩子心。

用真心搭桥梁

夏丏尊先生说过:“教育若没有情感,没有爱,就如同池塘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成其池塘,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身为老师,责任可以催生爱。所以,每当新接手一个年级的学生,我都把责任放到第一位。有了责任心,就会有真心。有了真心,就能在我和学生之间搭建起一座沟通交流的桥梁,就能够倾心交流,就能够最大程度服务学生学习,助力学生成长。

为此,我总会在新学年开始的几周内加班加点,在每一个环节都陪伴学生。“迈开腿、用心看、仔细听、充分想”。从早晨学生跑操的跟跑,到课间的每一次巡视,到食堂吃饭的守护,到深夜就寝的提醒……接触得多了,就能在第一时间了解每个班级里最特殊的存在。而这些最特殊的存在,往往也就是班级和年级管理的重点。这也是我每学年初的“学情调研”方式。用这种方式,我总能发现学生不一样的细节。一个个看似普通的细节,都在无声传递着学生不一样的信息。抓住细节,不断观察分析,更容易读懂学生。

记得有这样一位学生,在持续两三周的观察中,我发现他一直眼神叛逆,行为孤僻。直觉告诉我他是“有故事”的孩子。可是,怎样了解到他的“故事”,帮他走出自我,走向集体呢?为此我特意制造与他的“偶遇”:楼道里,操场上,遇到了,微笑、点头、挥挥手,用这种方式和他混个“脸熟”。然后,我又“制造”困难,找他帮忙,真心表达感谢,承诺如果他有困难也可以找我。就这样在故意的“一来二去”中,我逐渐了解到,他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他是在爷爷奶奶的看护下长大的,在他的意识中,父母不爱他,爷爷奶奶不懂他。所以他不愿与人交流,甚至认为学习和生活于他而言没有任何意义和价值,甚至在提到他的父母时,他眼中的冷漠和无情让我内心不由一颤。

我无法想象一个感受不到爱的孩子,他的未来又如何去爱自己,爱他人。于是,我先和他的家长沟通,在得到家长的认可和支持下,我4次驱车带着孩子到“唐山好人”张凤英创办的雨花斋——这是一个能让老人和孤儿都能有所依的地方。在这里,我带他观察、体会、聆听,让他感受到做任何事情都会有最初的困苦和辛酸,但只要心中有爱和坚持,就会有最终的幸福和成功。在第四次探访临走前,孩子竟然要求给老人们剪剪指甲,擦擦脸。看到孩子的这种变化,我体会到了一个教育者的快乐,这种快乐,始于责任,贯穿真心,终于爱护。

用理解结纽带

孩子是一株幼苗,他最初的生长土壤就是家庭。学校教育也就不可避免与家长打交道,怎样才能得到家长的理解,从而达到家校之间同心合力的最佳教育效果呢?

我通过“打一个温馨电话、来一次沉浸访谈、约一次深入家访”几种渠道,了解学生基本家庭状态,在多样化的“学情调研”中初步接触学生的家庭。综合访谈结果为每位学生建立初始档案,这些都为持续积累信息、深入读懂学生打下根基。也正是这样一次次的接触,让家长真正看到了我的初心、真心,所以,当我因为学生的事情联系到家长时,很少遇到冷言冷语,多是得到配合。上面案例中的那个孩子,在第一次给他父母打电话沟通时,他父母向我传达最多的信息是失望、放弃、生气甚至愤怒。在我持续的情绪安抚下,他的父母渐渐平和下来,愿意听我告知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了,也表示愿意配合我对孩子的教育方式了。后来,这对父母回乡时,我特意约了他们长谈,告诉他们孩子的变化,并且安排他们和孩子共度一天学校生活。父母亲眼看到孩子的改变,孩子用心体察到父母的关爱,双方都从对方那里获得了之前从未有过的心灵体验。在这个基础上,我又利用周日回家机会与孩子一起到他家进行家访,和孩子一起共度一天的家庭生活,全方位了解孩子在家的行为表现。真心换真情,家长理解了我的真心,我理解了家长的无奈,家校之间配合越来越默契,这种关系带来的最直接变化就是孩子的眼神日渐清澈明亮温暖,孩子的行为逐渐规范知礼得体。我则深深体会到身为教育者的责任、真心所带来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责任是阳光,真心是雨露,理解是催化剂,在教育的路上,随时撒种,随时开花,将这一径长途点缀得花香弥漫,使得穿花拂叶的学子,踏着荆棘却不觉痛苦,有泪可流却觉得幸福。我坚信,不断出发,就能不断抵达。

编辑:
热点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