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8-04 07:04:36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讲述照片背后的故事丨与新唐山同龄,他们的名字叫“震生”

□ 记者 赵雅静 通讯员 金鑫 孙艳廷

视频摄制:记者 付卫峥 刘乃铮

7月4日,唐山劳动日报社全媒体刊登了一张唐山抗震救灾时期的老照片,展现了医护人员在震后简易“产房”里照顾新生儿的温馨画面,同时发起线索征集,寻找名叫“震生”的唐山人。

医护人员在震后简易“产房”里照顾新生儿的老照片。 记者 王欢 翻拍

“震生”,是一个记载历史又承托起希望的名字,寓意着新生。当年,唐山有不少震后新生儿的正式名字或乳名中带有“震”字,“震生”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名字之一。据了解,目前,唐山登记在册的“震生”共有118人。

“我老家有个远房亲戚叫震生,现在外地工作。”“市截瘫疗养院的院长叫杨震生!”“我认识叫震红、棚生的人。”“有个人小名叫震生,后来改成了振生。”……寻找“震生”的启事发出后,热心读者纷纷提供线索。日前,记者联系了4位“震生”,对他们进行了走访。

杨震生:

大地震两小时后出生的孩子

7月17日清晨,市截瘫疗养院院长杨震生顶着大雨,不到7时就到了疗养院,像往常一样开始查房。

“早餐发的西瓜吃了吗?甜不甜?”“晚上打雷声挺大,睡好了吗?”在疗养院各病区走一走,和疗养人员聊聊天,看着大伙精气神都不错,杨震生心里感觉很踏实。来到护理站,他翻看着值班记录,叮嘱护士长赵丽丽要注意做好防暑降温工作。这时,休养员高清峰摇着轮椅迎面而来,看见杨震生立刻高兴地招呼:“来呀,咱俩下两盘(棋),我现在网上级别已经是象棋‘荣誉’顶级了。”“太帅了!那我更下不过你了呀。”杨震生乐呵呵地说。

唐山市截瘫疗养院院长杨震生为记者讲述老照片背后的故事。 记者 王欢 摄

这是一个普通而安宁的早晨。大雨驱散了暑热,疗养人员的房间里清爽舒适,电视机上正播着一场篮球赛,空气中还飘散着西瓜的香甜。窗外的花园里,绿树浓荫,鲜花吐艳,菜园里为疗养人员种植的几十种果蔬长势正好,杨震生和员工商量着要给葡萄架搭上防鸟网……每个人都在有条不紊地做着自己的事,时光在这里也似乎变得缓慢悠长。

1976年唐山大地震,让24万多人失去生命、16万多人重伤,其中3817人截瘫。有一些医学专家曾预言,这些截瘫伤员的生命极限不会超过15年。党和政府为了妥善安置这些截瘫伤员,1979年建设了唐山市截瘫疗养院。1981年5月,当高清峰等截瘫伤员第一批入住疗养院时,杨震生还是个小娃娃。一晃40多年过去了,杨震生告诉记者,现在还有500多名地震截瘫伤员在幸福快乐地生活着,目前住在疗养院里的截瘫伤员有130余人,年龄最大的87岁。在这个特殊的大家庭里,杨震生已工作了20多年,现任唐山市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主任,唐山市截瘫疗养院院长。

“我出生在1976年7月28日,大地震后的两个小时,父母为我起名震生,象征着希望,寓意生生不息。当年还有很多孩子取名叫震军、震红、军培……‘地震婴儿’的名字大都有那个特殊时刻的印记,我们是在全国人民帮助下长大的一群孩子。”杨震生说。

杨震生从懂事起就知道自己生日和名字里的特殊含义,他从小听父母说过无数次唐山“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故事,因此常怀一颗感恩的心,长大后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民政事业。2008年汶川大地震时,杨震生捐出了自己一整年的工资支援灾区。

近几年,市截瘫疗养院先后荣获“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河北省文明单位”“唐山市级文明单位”“唐山市基层党组织建设示范点”等荣誉称号。杨震生多次获得记功嘉奖,多次被市民政局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9年,唐山市截瘫疗养院被人社部及民政部评为“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2019年5月,杨震生被河北省民政厅、河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评为“全省民政系统先进工作者”。

“大地震给截瘫伤员带来了不幸,让他们痛失亲人,行动不便。而我作为废墟上出生的第一个生命,就注定了我与他们的不解之缘。我有使命助力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活出精彩的人生。”杨震生说。

张振生和毛振生:

睡在一张大通铺上的“震生兄弟”

1992年的一个早晨,古冶区的一处工地上,工人们集合,等待开工前的点名。

“张振生。”“到!”

“毛振生。”“到!”

“兄弟,你也叫振生?也是大地震后出生的吗?”

一次点名,让两个“震生”成为好兄弟。

日前,在滦州市胜利道附近一处平房翻建工地上,记者见到了这对“震生兄弟”,两人都是滦州人。

“我们兄弟俩一见面就很投缘。后来一块儿吃住在工地,睡在同一张大通铺上。这些年不在一起也常联系。”张振生告诉记者,他出生在大地震后第13天,“我老父亲常说,一看见振生就知道大地震过去多少年了。”

张振生(右)和毛振生在工地小憩。记者 吕钊 摄

张振生比毛振生年长4个月。从外貌看,这兄弟俩都是黝黑的皮肤,圆圆的脸庞,体格强壮,看起来还真像亲兄弟。更巧合的是,两人小时候上学名字都写作“震生”,到了成年办理身份证时出于同样的想法都改成了振兴中华的“振”字。兄弟俩表示,大地震过去那么多年,唐山人早就振作起来了。

张振生告诉记者,当年大地震毁掉了老辈人苦心经营的家园,他们在废墟上白手起家,从头再来。那时候生活很困难,他和毛振生都是刚成年就外出打工贴补家用,后来都一直从事建筑方面工作,各自有所成就。张振生现在还当上了村委,为建设家乡尽自己的一份力。

毛振生开着吊车在工地上作业。

毛振生这几年开着8吨的大吊车,在唐山各县区及周边地区和别人合作盖房。“现在时兴盖一种重钢结构的房子,这种房子舒适性好,抗震、环保。”每天开着吊车四处奔波,忙得只能在车上吃口饭,毛振生却不嫌辛苦,他每天发在朋友圈里的动态,除了积极工作就是对生活的热情和满足。他告诉记者,自己两个女儿都在好好上学,弥补了自己当年为家打工放弃读书的遗憾。

同为出生在简易棚里的“震生兄弟”,如今用双手成就了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他们相信,幸福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

孙立德:

小名叫震生 为家乡振兴而自豪

在丰南区东田庄乡王打刁村,记者见到了开着“震生农家院”的孙立德。

“我的小名叫震生。上小学一年级时,老师给我改名叫立德,取立德树人的意思,希望我成为有品德的人才。”他说。

孙立德是在震后第3天在自家当院搭的简易棚里出生的。据老辈人说,当时棚外下大雨,棚里下小雨,经常还有余震,于是给他取名时就叫震生了。

来村里玩的游客多了,孙立德的“震生农家院”生意更加兴隆。

当年里氏7.8级的唐山大地震,震中心就在丰南一带。强震过后,王打刁村也变成了一片废墟。该村是一个很有历史的村庄,村址所在地为退海滩涂地,“始有王姓老两口逐水草而居,以打雕为生,后姚、孙、刘、陈等姓迁来聚集,形成村庄,名曰‘王打雕’,后来谐音称为王打刁。”大地震让美丽的村庄变得满目疮痍,但是人们坚强地从废墟中挺起脊梁,走出灾难的阴霾,自强不息,重建美好家园。

“我们村挨着津唐运河,还有药王寺,这几年借助文旅产业发展,村子建设得越来越美,现在我们村已经成为省级示范村。”孙立德自豪地说。

在村庄依水而建的迎宾广场上,可以仰望药王寺的万佛琉璃塔;往下面走,木栈道的位置是亲水平台,可以眺望宽阔的济众湖。孙立德说,一年四季来此打卡的游客络绎不绝。到了夜晚,灯光亮起,运河景观西路宛如时光隧道,迎宾广场景色更美,一些广场舞队、秧歌队都爱在此聚集表演,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

“我们在地震废墟上重建起美好的家园,我相信家乡以后会更美。”孙立德说。

编辑: 刘宸
热点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