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9 08:45:00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实施方案

唐山市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全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实现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利用,形成以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为基础的竞争优势,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科技强市,提出如下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唐山重要指示精神,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按照市委“33458”工作思路,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围绕“八个发展”和培育壮大12个重点产业,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集聚创新要素,优化资源配置,构筑和完善科技研发平台、中试平台、产业化平台及科技服务平台体系,提高科技创新综合竞争力,为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实现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一)统筹规划,分步实施。强化需求导向,结合我市科技创新资源现状,围绕科技发展和产业创新需求,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总体设计和统筹规划。强化分类指导,提供精准服务,加强各类平台之间的相互衔接和资源综合利用,避免低水平交叉和重复建设。

(二)政府引导,整合资源。强化市县联动,发挥政府在公共科技创新资源供给中的主导作用,广泛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引导和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企业和社会组织共同参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形成工作合力。

(三)创新机制,彰显特色。强化问题导向,着眼破解创新资源分散、设备闲置浪费、平台间协同不畅等问题;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采取灵活多样的建设方式和共享模式,探索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公益性和市场化的结合点。

(四)聚焦需求,引领支撑。紧扣全市新旧动能转换和12个重点产业发展需求,加快建设具有唐山特色的各类科技创新平台,为优势特色支柱产业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服务和支撑。

三、总体目标

瞄准全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总体需求,布局建设一批具有唐山特色的科技研发平台、中试和产业化平台及科技服务平台,加快促进创新链、服务链与产业链精准对接,有效推动产业技术创新,有力提升产业发展的层次和水平。

到2025年,在全市基本形成点面结合、布局合理、技术先进、开放高效,与全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总体目标相适应的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围绕创新主体培育。引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4000家。围绕研发平台建设。新建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研发平台100家。围绕中试和产业化平台建设。建设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平台)3-5家,科技创新园区达到10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达到24家。围绕科技服务平台建设。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达到90家,省级以上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达到12家,省院士工作站、省院士合作重点单位达到20家,省级以上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达到18家。围绕产业创新场景建设。在重点产业领域建设产业创新应用场景10个。

四、主要任务

按照“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创新机制、引领支撑”的基本思路,重点围绕“八个发展”和12个重点产业发展需求,组织实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提升工程。

(一)加强科技创新主体培育

1.壮大技术创新主体。突出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推动创新链与价值链有机统一。实施科技领军企业培育行动,探索瞪羚、独角兽企业培育机制,引进一批前沿领域高新技术企业,遴选培育一批行业影响力大、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好的高新技术企业,纳入市科技领军企业后备培育库。建立网格化服务体系,推进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数量质量双提升。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推进重点项目协同和研发活动一体化,加快构建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实现共性技术高效供给。支持创新平台、创新人才、科技金融服务、科技基础设施等资源优先在创新联合体布局。对从省外引进的高新技术企业,一次性给予5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20万元奖励;对新认定的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2000元奖励。到2025年,高新技术企业达到1800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达到14000家。

2.强化人才支撑作用。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入实施新时代“凤凰英才”计划加快建设高质量人才强市的意见》,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人才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优先保证对人才工程、人才项目的投入,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积极引进重点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研发人才。鼓励以知识产权参与分配的形式激励,吸引各类人才参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发挥人才在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中的核心作用。

(二)加强科技研发平台建设 

1.优化重点实验室布局。聚焦国家和省市科技发展规划,发挥我市比较优势,在钢铁冶金、智能(交通)装备、电子信息、矿业与生态、生物技术、预防医学等领域,培育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实验室。聚焦国家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结合我市产业创新发展需求,支持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与我市共建重点实验室。优化整合市级重点实验室布局,在重点学科和关键技术领域形成持续创新能力。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分别给予最高1000万元、100万元、10万元奖补经费。到2025年,重点在智能制造、钢铁新材料、电子信息、新型绿色建材等领域,培育建设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15家。

2.加强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支持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共建国家级、省级、市级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充分发挥各类中心在行业创新中的支撑作用,重点围绕我市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需求,组织开展产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攻关,为工程技术研究、设计、试验和咨询等提供服务。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分别给予最高1000万元、100万元、10万元奖补经费。到2025年,重点在高端装备制造、绿色能源、金属材料、现代化工等领域,培育建设市级以上技术创新中心、工程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70家。

3.加强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鼓励支持各县(市、区)围绕本地产业发展规划和特色产业发展需求,确立1-2个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联合国内相关领域的创新资源共建产业技术研究院。以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为目标,围绕产业创新发展需求,组织开展工程化、集成化关键技术研究开发,所得成果以市场化的方式向我市企业持续输入,形成工程化研究、人才培养、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示范,促进我市重点产业快速发展壮大。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市级产业技术研究院,分别给予最高1000万元、100万元、10万元奖补经费。到2025年,重点在智能制造、新材料、海洋经济、生物工程、氢能开发利用等领域,培育建设市级以上产业技术研究院10家。

4.引导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实施新型研发机构培育计划,引导行业骨干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社会资本等各方力量,建设一批投资主体多元化、管理制度现代化、主营业务科技化、运行机制市场化、人才团队市场化的独立法人新型研发机构,开展技术转移、衍生孵化、技术服务等创新创业活动。对新认定的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按照省级支持标准给予一次性适当奖励。到2025年,重点在钢铁冶金、智能制造等领域,培育建设省级新型研发机构5家。

5.持续推进高校院所进唐山活动。深入落实市委市政府“四个一百”进唐山战略部署,持续组织开展“百家科研院所(大学)进唐山”活动,大力引进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人才、资本、技术、数据等先进生产要素和优质项目,不断创新招才引智方法路径,提升与我市重点产业链的融合度。对“双一流”建设院校、知名科研院所来唐办学或设立分支机构的,采取“一事一议”办法给予支持。每年引入100所国内知名高校院所与我市开展合作交流。

(三)加强中试和产业化平台建设

1.培育建设一批中试平台。鼓励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企事业单位建立一批聚焦重点产业细分领域的科技成果中试、熟化基地,推广技术成熟度评价,促进技术成果规模化应用。重点支持华北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唐山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唐山研究院、中煤科工集团唐山研究院有限公司等单位发挥人才、设备科技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围绕我市高端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能源化工等重点发展产业,建设一批对外开放的产学研一体化中试基地(平台),填补我市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产业化方面的“中试”短板。对在唐建设的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平台),给予设备投资额30%、最高1000万元补贴。到2025年,建设市级科技成果中试基地(平台)3-5家。

2.加强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基地(园区)建设。依托省级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特色产业基地),推动一批重大创新成果落地转化与产业化,加快区域特色产业经济发展。支持唐山高新区国家火炬计划唐山机器人特色产业基地、焊接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智能机器人、电子信息及智能仪器仪表等产业;支持迁安高新区重点发展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产业;支持开平高新区积极发展应急装备制造、现代物流等产业。抢抓京津冀协同发展机遇,发挥曹妃甸、芦台、汉沽协同发展示范区等载体作用,引进一批京津科技成果和创新资源,加快形成“京津研发、唐山转化”态势。加快推进唐山市科技创新园区培育建设,创造有利于创业创新及成果转化的良好环境,吸引和培育科技型企业。对新认定的市级科技创新园区,按绩效评价结果给予不高于50万元资金支持。到2025年,市级科技创新园区达到10家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达到15.7%。

3.加快发展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统筹考虑区位特点、资源条件、产业基础等因素,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施策、梯次推进的思路,鼓励每个县(市、区)重点培育发展2-3个产业集群,打造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加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创新资源、完善创新链条,推动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和其他组织机构等在战略层面有效结合,共同突破产业发展技术瓶颈,促进产业技术集成创新,全面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对新认定(备案)的国家级、省级、市级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分别给予100万元、20万元、10万元资金补助。到2025 年,市级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达到24家。

4.加强农业科技园区建设。以京津驻冀农业试验基地、农业创新驿站等为支撑,深化与京津优势科技资源合作,加大生物育种、农机装备、精深加工等科技攻关力度,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提档升级农业科技园区。支持创建省级以上星创天地,打造融合科技示范、技术集成、成果转化于一体的农业创业创新孵化服务平台。加强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行科技特派员制度,实现科技服务到村到户到项目。以农产品加工企业为重点,实施龙头企业晋档升级行动,推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到2025年,省级以上星创天地达到30家;农业科技特派员达到100名;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10家。

(四)加强科技服务平台建设

1.深入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建设。坚持以“软服务”促进“硬科技”发展,聚焦服务支撑12个重点产业发展,着力完善“众创空间—孵化器—科技园区”全链条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大力推进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众创空间建设,打造一批标杆性、示范性科技企业孵化器平台。强化指导培训,培育建设一支业务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双创”辅导师资队伍。对新认定的国家级、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分别给予50万元、30万元奖补经费;对新备案的国家级、省级众创空间,分别给予20万元、10万元奖补经费。到2025年,市级以上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达到90家。

2.加强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建设。支持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重点企业依托自身创新资源优势,建设一批技术转移服务机构。积极推进唐山技术转移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与京津技术交易市场交流合作,建立健全技术转移机构网络,健全我市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畅通科技成果转化渠道,组织开展科技成果直通车等各类推介、对接、路演活动,推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应用。加强技术经理人队伍建设,培养一批懂技术、懂管理、懂市场的技术经理人,活跃我市技术交易。对技术转移、技术交易机构促成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向我市企业转化科技成果的,给予技术合同交易额1‰、最高20万元的补贴。到2025年,建设省级以上技术转移服务机构达到12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00亿元。

3.推动大企业平台化发展。引导鼓励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唐山钢铁集团、开滦集团、唐山三友集团等行业骨干企业,优化整合技术、人才、资本和市场等内部资源,有效链接各类外部优质资源,通过组建研发众包平台、人工智能及大数据服务平台,开放新技术应用场景等方式,孵化科技服务企业或带动关联企业发展,推动大企业由产品和服务的生产者、交付者转变成为行业资源的整合者、链接者。到2025年,重点支持3-5家大企业开展相关工作,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促进产业聚集发展。

4.加强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设。鼓励企业引进院士及其创新团队、博士等高层次创新人才,建立务实高效的柔性引才机制。以创新需求为导向,以政产学研合作项目为纽带,建立一批院士工作站、院士合作重点单位以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带动更多人才(团队)和技术成果来唐落地。对获批设立河北省院士工作站的企事业单位,给予一次性100万元建站奖励;获批省级院士合作重点单位的,按省级资助标准给予1:1匹配资金资助。对经批准设立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给予20万元建站资助,对新获批的省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给予10万元建站资助。到2025年,省院士工作站、省院士合作重点单位达到20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达到40家。

5.加快国际科技合作平台建设。鼓励企事业单位联合国外知名机构、高校、企业等在我市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充分利用国家、省引智渠道,推动企事业单位与国外科研机构、专家开展技术与人才合作交流。培育建设省级引才引智示范基地,开展引智成果的转化和推广。按照外国专家公寓建设有关政策规定,有序推进外国专家公寓建设,进一步优化外国专家的工作生活环境。到2025年,建设省级以上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达到18家,培训专业技术骨干3000人次。

6.建设域外创新中心。大力支持域外创新中心建设,坚持以开放创新为导向,组织我市产业园区及行业骨干企业走出去,了解国内外前沿信息,对接先进地区技术、人才及管理经验,建立具备招才引智、资源对接、技术转移、项目孵化等功能的域外创新中心,形成联系国内外科技资源和科技人才的稳定渠道,吸引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和高层次人才来唐发展。对我市企事业单位建设的域外创新中心,根据开展项目合作、技术转移、协助链接域外技术、人才资源等情况,给予一定的奖补经费。到2025年,建设域外创新中心5-10家。

(五)加强全链条产业创新场景建设

鼓励新技术和新产品在不同应用场景的先行先试,推动新一代人工智能应用场景广泛落地,加速创新成果转化。到2025年,在重点行业领域建设各类应用场景10个。

1.打造工业制造场景建设。支持唐山高新区、曹妃甸区等县(市、区)先进制造业企业,围绕产品设计、技术研发、生产工序等环节,打造典型应用场景,以数字化技术赋能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平台、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建设,带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到2025年,建设工业制造场景3个。

2.加强节能环保应用场景建设。聚焦促进唐山绿色发展,支持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围绕大气污染防治、固体废物资源化利用、海洋环境安全保障等领域,加大绿色技术攻关力度,打造污染治理、节能增效和资源循环利用等节能环保应用场景,为唐山绿色转型发展赋能。到2025年,建设节能环保应用场景2个。

3.加强物流服务场景建设。支持企业建设智能物流系统和大数据电商平台,提高仓储物流管理精准化、标准化、可视化和智能化水平。以物流为主线,建立产品可追溯系统,实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综合利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VR/CR/MR等技术手段,对生产、贮存、运输、使用、经营、废弃处置等各环节,进行全过程信息化场景管理。到2025年,支持企业建设物流服务应用场景3个。

4.加强智慧农业应用场景建设。支持以企业为主体,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围绕乡村振兴发展需求,研究开发智慧农业生产技术,打造精细化养殖种植、智能化农机装备、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智慧农业应用场景,为推进唐山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科技保障。到2025年,建设智慧农业应用场景2个。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顶层设计。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科技创新平台发展的总体要求,坚持以政府为主导,协调科技、发改、工信、人社、财政等职能部门,以科技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统筹推进科技研发、中试、产业化以及科技服务等平台建设,促进各类平台之间相互衔接,提高各类科技创新平台建设质量和效益,避免交叉和重复建设。

(二)完善体制机制。围绕重点产业发展需求优化平台布局,创新管理方式,建立健全“揭榜挂帅”等项目形成机制,突出目标导向和绩效考核,提升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的建设水平。健全成果评价机制,完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推进科研领域“放管服”改革和科研诚信体系建设,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浓厚氛围。拓展服务路径,全面推行基层科技特派员制度,打通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

(三)加大科技投入。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投入持续增长机制,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力度,加强对重点研发、中试、产业化、科技服务平台和人才培养的资金支持。切实发挥科技创新政策的引导激励作用,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大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和制造业企业加计扣除等税收优惠政策落实力度。发挥财政经费的杠杆作用和导向效应,引导构建多元化投入模式,提高全社会研发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

(四)创新金融服务。进一步发挥唐山市科技风险投资基金作用,积极争取省资金支持,大力引进天使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等机构来唐设立子基金,引导和撬动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支持符合条件的科技企业到境内外多层次资本市场挂牌上市融资,支持银行业金融机构采用知识产权质押、应收账款融资等方式,提供多层次金融产品和服务。鼓励保险机构积极开发针对科技领域风险特点的新险种,支持企业创新发展。

(五)强化绩效评价。完善科技创新平台运行管理制度,建立绩效管理和有序退出机制,按照“科学合理、公平公开、奖优罚劣、动态管理”原则,组织实施科技创新平台建设与运行绩效评估,通过绩效评估以评促建,推动科技创新平台规范运行、科学发展和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六)营造创新生态。构建良好的创新生态,有针对性地培育科技创新平台品牌,强化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与品牌创新联动,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规模大、技术强、科研精的科技企业中,选树一批创新机制活、研发能力强、产业带动明显的科技创新平台,加大宣传,提高品牌知名度。充分放大品牌的示范引领效应,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和发展壮大的浓厚氛围。

编辑: 刘威
热点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