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6-09 10:05:00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市基础研究行动实施方案

唐山市基础研究行动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国发〔2018〕4号)和《河北省基础研究行动实施方案》(冀政办字〔2021〕85号)精神,进一步加强我市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培养基础研究队伍,增强创新驱动源头供给,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唐山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市委十届十次、十一次、十二次全会和第十一次党代会以及市“两会”精神,坚持“33458”工作思路,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围绕原始创新和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以改革激发活力、平台提供支撑、项目作为抓手,加强基础研究系统部署,完善科技计划支持体系,加快高水平研究基地建设,培养造就高水平人才团队,推动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和共享,促进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实现重点领域原创性成果突破,提升创新驱动源头供给能力,为唐山高质量发展提供基础科学支撑,为加快实现“三个努力建成”目标贡献“科技力量”。

二、发展目标

到2025年,我市基础研究体系逐步完善,财政基础研究投入稳步增长,基础研究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创新驱动源头供给能力明显增强。

科学成果水平实现新提升。在材料、工程、医学、化学等比较优势领域取得一批原创性科学成果,在信息、智能、网络、机器人、生物技术等新兴领域解决一批重大科学问题。争取国家、省基础研究项目和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稳步增长。获国家、省自然科学奖励取得新突破。

高水平人才团队建设取得新成效。培育10名国务院或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燕赵青年科学家”、省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培育30名杰出青年、优秀青年及青年基础研究人才,稳定支持50个市级以上基础研究创新团队,培养造就一批基础研究领域的领军人才、省管及市管优秀专家、中青年后备人才和优秀创新团队。

研究基地(平台)建设获得新突破。争取国家、省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基地在我市布局。新增30家市级以上重点实验室,积极创建省基础学科研究机构。

基础研究投入大幅增长。财政基础研究经费稳步增长,企业和社会力量在基础研究投入中的占比明显增加。围绕精品钢铁、高端装备制造、数字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12个重点产业以及前沿交叉领域,组织实施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300项,取得200项高水平科技创新成果。

到2030年,我市基础研究体系更加完善,基础研究投入大幅增长,基础研究整体水平大幅提升,若干重点产业(学科)科学研究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涌现出一批重大原创性科学成果,创新驱动源头供给能力显著增强。

三、重点任务

(一)加强基础研究系统部署

1.布局重点产业领域的基础研究。落实市委办公室、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加快实施科技强市行动的实施意见》,紧密结合我市12个重点产业的发展需求,聚焦精品钢铁、高端装备制造、现代化工、海洋经济、新型绿色建材、数字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命健康等产业技术领域,建立以产业目标为导向的重大科学问题库,从基础前沿、关键共性技术到应用示范进行全链条创新设计,提出科学问题和技术发展方向,有计划、分阶段地纳入基础研究专项予以大力支持,推动我市重点产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

2.布局前沿交叉领域的基础研究。聚焦区块链、碳达峰碳中和、人工智能、生物技术、超硬材料、新能源材料、氢能等前沿领域,超前部署一批前沿和交叉科学研究项目,推动前沿引领技术创新,大力发展氢冶金、工业互联网+安全生产、现代种业等关键技术,为解决事关长远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提供战略储备。

3.推进学科建设与发展,完善学科布局。结合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强华北理工大学冶金工程、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河北省一流学科建设,加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体系建设,加速工程、材料、信息、医学、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等应用学科发展。鼓励支持学科交叉融合,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联动发展。

4.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引导重点行业骨干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组建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共建新型研发机构,支持企业以科研众筹、难题招贤等方式,解决产业和企业发展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推动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充分发挥我市沿海地区聚集华北理工大学、首钢京唐钢铁公司、唐山钢铁集团公司等钢铁企业的区位优势,加速推进产学研协同发展,联合打造精品钢铁产业基地。

(二)建立健全科技计划支持体系

5.优化市科技计划支持体系。统筹市重点研发计划、创新平台等科技专项,强化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工程化研究、应用示范全链条部署,推动重点领域项目、平台、人才、资金一体化配置,促进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与产业化对接融通。

6.设立市应用基础研究专项。依托市“应用基础研究与人才培养计划”,加大对市应用基础研究专项的财政投入力度,加强项目绩效管理。构建以实施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为龙头,以高水平实验室为支撑,以培育基础研究科技人才团队为重点的基础研究支持体系。

7.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基础研究“攀登计划”、自然科学基金支持。支持我市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骨干企业突出原创方向,集成跨学科、跨领域、跨单位的优势力量,组织实施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积极争取国家级、省级基础研究“攀登计划”、自然科学基金支持,力争取得一批原创性成果。

(三)加快建设一批高水平科技研发平台

8.积极争创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聚焦国家和省战略目标,加大对河北省现代冶金技术重点实验室、河北省矿业开发与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河北省列车电气控制重点实验室等现有省级重点实验室的支持,加强科学研究和高水平人才培育,积极争创国家级重点实验室,打造基础前沿的科研高地。发挥我市比较优势,积极推动在智能装备制造、新能源发电、智能检测与控制、植物生物技术、基础医学等领域,培育储备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

9.优化重点实验室系统布局。聚焦国家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结合我市重点产业创新发展需求,围绕基础学科和前沿技术领域,高标准、高质量建设一批重点实验室。吸引国家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在唐布局,支持国内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等与我市共建重点实验室。通过调整、充实、撤销等方式优化整合市重点实验室布局,建立重点实验室稳定支持机制,支持实验室在重点学科和关键技术领域形成持续创新能力。

10.布局建设基础学科研究机构。根据省科技创新发展规划,依托我市高校院所和优势学科,依靠高水平学科带头人,探索组建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基础学科研究机构,开展相关领域科学问题专项研究,打造基础前沿领域的学术高地,服务钢铁、材料、能源等国民经济基础产业发展。

11.加强科技研发平台绩效管理。进一步完善科技研发平台运行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绩效管理和有序退出机制,按照“科学合理、公平公开、奖优罚劣、动态管理”原则,组织实施科技研发平台建设与运行绩效评估,通过绩效评估以评促建,推动科技研发平台规范运行、科学发展和创新能力持续提升。

(四)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人才团队

12.培养造就科技领军人才。在自然科学领域,积极组织培育一批创新能力突出、发展潜力巨大、研究方向处于世界科技前沿领域的高层次科技人才,在同等条件下,优先推荐申报国务院或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省管优秀专家、“燕赵青年科学家”、省青年科技奖等省级以上重点人才(项目),加快培育造就一批高水平科技创新人才。

13.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团队。深入落实市委、市政府“四个一百”进唐山工作部署以及《关于深入实施新时代“凤凰英才”计划加快建设高质量人才强市的意见》,着力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团队。依托我市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龙头企业以及科技创新平台,引进一批活跃在海内外学术前沿的优秀科学家和创新团队来我市开展基础领域合作研究,主动为海外人才在唐工作提供便利,为促进我市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14.深入落实河北省“巨人计划”。聚焦我市12个重点产业领域,积极支持创新创业人才及团队申报省“巨人计划”,通过强化财税、投融资、重点项目等配套支持政策,培育一批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和团队、促进一批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15.加强培育中青年和后备科技人才。尊重科技人才成长规律,依托唐山市应用基础研究专项,建立硕士、博士(后)以及优秀青年、杰出青年的人才成长支持机制,增强青年人才潜心基础研究的获得感。积极培育省杰出青年、优秀青年基础研究人才以及市管优秀专家,发现、培养和造就一批新时代创新人才。

16.培育一批基础研究创新团队。以基础前沿科学问题和新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突破为导向,组建一批高水平的基础研究创新团队,采取稳定支持方式,支持科研团队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力争实现科学理论和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突破,培育和壮大具有发展潜力的基础研究人才队伍。

17.积极争取省“春晖人才”专项支持。鼓励未承担过省科技计划项目的优秀回国(回冀)人员申报省“春晖人才”专项,积极争取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持。

(五)积极推进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共享

18.布局建设科技基础设施。加快推进5G基站、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矿产资源低碳开发、新材料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创新支撑能力。发挥华北理工大学、北京交通大学唐山研究院、北京理工大学唐山研究院等高校院所科技基础设施作用,开展科学前沿问题研究,提升科学发现和原始创新能力。

19.推进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加强大型科研仪器设备、科技文献以及科技创新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建设,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供专业支撑。

20.鼓励有条件的领军企业面向长远发展和竞争力提升,联合行业上下游、产学研力量,开展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承担和参与国家、省重大科技项目,解决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科学问题和技术难题。

(六)深入推进国际国内合作与交流

21.深入推进京津唐基础研究合作。充分发挥毗邻京津创新资源优势,支持我市科研单位与京津高校院所、优势企业开展基础研究深度合作和人才交流,共建联合实验室或创新中心,承担我市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重点项目,着力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促进我市与京津研究机构在前沿、新兴、交叉学科以及其他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产业技术领域建立长期合作关系。

22.积极创建国家级、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支持企事业单位联合国外知名机构、高校、企业等在我市设立科研机构,共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与我市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研究机制。

23.加强基础研究国际合作交流。落实省科技卓越人才国际交流计划,选派科技卓越人才赴国(境)外开展人才交流和学术交流活动,鼓励科研人员积极参与国家、省支持的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开展重大基础研究。邀请国际知名专家来唐考察、培训及技术指导,组织“外国人才唐山行”活动,拓宽引智渠道,搭建引智交流平台,广泛开展国际人才交流合作。实施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坚持“一次办好”原则,打造“一站式”服务平台,吸引更多高端外国人才来唐创新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基础研究统筹协调。发挥市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作用,组织建立跨区域、跨部门、跨行业统筹协调机制,引导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创新主体向基础研究领域集聚,形成基础研究合力。

(二)加强基础研究多元化投入。加大市财政经费对基础研究项目支持的倾斜力度,建立长期稳定增长的投入机制。鼓励引导企业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社会资本投入参与基础研究,多渠道、多方式加大基础研究投入。按照国家规定落实企业基础研究投入税收优惠政策,引导企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

(三)创新基础研究发展机制。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改革科研项目组织模式、建立健全人才评价体系。组织企业、行业和科技专家共同参与指南编制,凝练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重大科学问题。探索建立“揭榜挂帅”、“首席科学家”项目负责制等新型项目组织方式,面向市内外遴选优质创新团队承担科研任务,试行经费使用“包干制”,给予项目负责人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深入落实破“四唯”机制,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充分调动科研人员、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四)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与科研诚信建设。实行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完善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提高基础科学研究投入回报。推进科研诚信建设,坚持科研诚信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科研诚信建设新格局。

(五)营造基础研究发展环境。加强学风建设,倡导学术自由和学术民主。加强科学普及工作,充分发挥基础研究对传播科学思想、创新文化的重要作用。建立对自由探索类基础研究项目、应用基础研究项目和颠覆性技术创新项目的容错机制。弘扬科学家精神,营造诚实守信、追求真理、崇尚创新、鼓励探索、勇攀高峰的良好氛围。

编辑: 刘威
热点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