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7-29 08:41:41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劳动日报

王桂媛和她的“感恩面点”

王桂媛在忙着蒸面点。 (采访对象提供)

夏日炎炎,走进丰南区曹庄子村的“感恩面点”店,店主王桂媛正忙着摆放新出锅的馒头、花卷、红糖大枣糕等面点。面对记者,今年46岁的王桂媛直奔主题:“小店取名‘感恩面点’,就是感恩党的好政策!”

2013年,王桂媛的父亲因病去世,因患舌下囊肿手术欠下债务的她躺在病床上,突然接到了丈夫因突发心肌梗塞死亡的噩耗。她清楚地记得,那一天是农历腊月十九。来不及悲伤,面对刚上小学的儿子、刚上初中的女儿和80多岁的婆婆,她毅然挑起大梁。“欠的外债必须还,我能吃苦、能受累,只要肯干,一定能过上好日子!”她开始四处打工,一边干绿化,每天收入60元,一边收些废品卖,维持一家人的生活。2015年,她应聘到某陶瓷厂,每月能拿3000多元,一家人生活有了新希望。可两年后,她的婆婆病倒了,她只好回家照顾老小。

2017年,王桂媛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教育扶贫、低保兜底保障、健康扶贫,一系列政策的扶持让她家支出减少、收入增多,更让她重拾了对生活的信心,但她始终认为顶着贫困的帽子不光彩。“我想靠努力赚钱。”通过帮扶责任人董晓东牵线,她在村里干保洁,负责清扫村庄街道。物业公司和她签订了正式合同,每月有了800元的稳定收入。

日子能过下去了,她又开始盘算如何增加收入。清扫街道每天早上9点前就可以完成,中午和下午的时间她不想浪费。得知镇妇联组织开展面点培训周活动,她打算学面点,然后在村里卖馒头,既能增加收入,又能随时回家照看老人。董晓东和妇联立即帮她联系了智慧家政的面点老师。学校得知她的情况,给她减免了部分学费。

她格外珍惜学习机会,每天第一个到学校,经过近一个月的学习,学会了馒头、红糖大枣糕、黑米糕、大饼、鸡蛋饼、火烧等多种面点的制作方法。董晓东和村干部马长存沟通,协调租用了村里临街的一间闲置民房。房屋闲置多年,已经有些破败,她就从工地捡回还算完整的彩砖铺在地面上,漏风的墙垛插上几块石棉瓦。一套七成新的办公桌椅,朋友送的二手玻璃展柜,新买的蒸锅和两袋面粉,就凑成了小店的全部家当。2017年11月,第一锅馒头出锅,“感恩面点”小店也开张了。村民们知道她日子过得苦,都来她家买馒头,月底盘点,小店盈利500多元。回想起这笔收入,王桂媛感慨:“只要肯干,咬牙坚持下来,贫困户一定能脱贫。”

脱贫要靠勤劳的双手,也要好政策“加油打气”,要想持续长久,更离不开规范经营。为帮助“感恩面点”走上正轨,董晓东联系工商、食安等部门上门,办理了工商登记和营业执照。没有了后顾之忧,王桂媛的脑子又活起来:“多增加收入就要多学习,丰富品种。”2018年春节,她踏上了去东北的火车,学习各种酥饼制作。学成归来,她的“感恩面点”多了新品种:炸糕、油酥饼、千层饼、麻团、麻酱烧饼。这些面食又成了曹庄子村村民们餐桌上的“新宠”,村民都说她做的面食价格合理,味道好。

好口碑传到了附近一家建筑公司,负责采买食品的工人找到王桂媛,问她愿不愿意每天一大早给工地送货。早上送货意味着凌晨就要开始和面蒸制,还要清扫街道的王桂媛于是起得更早了。虽然每天依旧起早贪黑,但甩掉了贫困的帽子,她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记者 徐喆 通讯员 张旖旎

摄影 记者 光宇 北男 洪超 闫军

编辑: 孟君
热点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