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07 07:48:24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唐山晚报

重访习近平总书记五年前的唐山足迹系列报道②丨记者回访唐山市截瘫疗养院:新征程上续写人生精彩

□ 记者 杨星星 通讯员 金鑫 朱春磊

2016年7月28日,在唐山抗震救灾和新唐山建设40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唐山,来到截瘫疗养院看望生活在这里的截瘫伤员。总书记亲切勉励大家,健全人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残疾人也可以活出精彩的人生。我们每个人都要珍惜生命、追求健康,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的精彩人生。

“5年了,我们生活得非常幸福!”

2021年5月28日,唐山的天空格外晴朗。唐山市截瘫疗养院院内,截瘫伤员李冬梅、高清峰以及杨玉芳、高志宏夫妇端坐在蓝天白云之下,精气神儿十足。在他们身后,鲜艳的五星红旗迎风飘扬……

图为截瘫疗养院的部分截瘫伤员和工作人员,欢乐的笑容洋溢在他们的脸上(后排左一为杨震生、后排右一为郑祖莹,前排由左至右依次为李冬梅、杨玉芳、高志宏、高清峰)。 记者 刘大民 摄

无悔人生活出精彩自我

回想起5年前见到总书记的情景,截瘫伤员们仍激动不已。5年来,总书记说过的每一句话,他们都反复回味并付诸行动。

今年58岁的李冬梅是疗养院内年龄最小的截瘫伤员,她看上去要比同龄人显得年轻。白皙的皮肤、烫染的长发、恰到好处的妆容,无不显示出她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生活中,她是勇者。赛场上,她是强者。

自小酷爱体育的李冬梅并没有因为在地震中被砸至重度截瘫而放弃自己的梦想。截至2021年,李冬梅在各项残疾人赛事中斩获39枚金牌。尤其是在2018年省残运会上,时年55岁的她再创佳绩,勇夺3枚金牌。

“随着年龄增长,训练备战对我来说有些困难了,但每当我要放弃的时候,脑海里总会回想起总书记勉励的话语,由此而坚定信念:我会一直坚持下去。”李冬梅告诉记者,训练之余,她学习制作皮影、参加公益活动,生活非常充实快乐。

在截瘫伤员高清峰的床头,一幅装裱起来的照片被他包裹得严严实实,每当有人来访,他都会小心翼翼地拿出来,不让一丝灰尘落在上面。照片中,面带微笑的总书记和他亲切攀谈。

回想起那个幸福的时刻,高清峰脸上笑着,眼睛里却泛起了激动的泪光。他说:“我们现在的生活如此幸福,离不开党和政府的关怀,离不开疗养院医护人员的精心看护。”

1981年,截瘫疗养院开院之初,高清峰就住了进来。如今他被医护人员亲切地称为“老叔”,这里早已是他的家。上网、下棋、读书、逛超市……日常生活安排得满满当当。“我要带着一颗感恩的心好好生活下去,我要用生命见证国家的发展。”高清峰信心十足地说道。

在唐山,杨玉芳、高志宏是对“名人”夫妻。5年前,在截瘫疗养院,总书记与杨玉芳、高志宏夫妇亲切交谈。总书记称赞他们乐观上进、事迹感人,用行动诠释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5年了,时间过得真快啊!”面对记者,夫妻二人不约而同地说出了同样的话。说完,不禁爽朗地笑起来。

“这真不是事先排练好的,就是发自我们内心的感受。”杨玉芳说,5年来,他们的起居生活在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下越来越顺畅,这也让他们能够有精力做些事情来回报社会。创作诗歌、参加比赛、走进道德大讲堂、慰问解放军和孤寡老人……每一天都过得充实有意义。

“过两天,我们将回到当年给我第二次生命的‘故乡’——江苏南通看一看,再见一见救治过我的医护人员们。”杨玉芳说,这是一次“感恩之旅”。为了这次江苏之行,从去年冬天开始,高志宏不顾眼疾和关节痛,日夜赶织了上百个毛线“苹果”,她称之为“感恩果”。礼轻情意重,一针一线中饱含了这位70岁老人的感恩之情。

“年龄渐长,生活中困难总会是有的,但我们感觉自己还年轻,可以坚持,我们要用实际行动绽放生命光彩,不辜负总书记的厚望。”杨玉芳说。

为截瘫伤员创生命奇迹保驾护航

郑祖莹现任截瘫疗养院护理部主任。2016年,总书记来到疗养院看望截瘫伤员时,时任病区护士长的她有幸与总书记进行交谈。时至今日,回想起当时情景,总书记的每句话、每个动作她都记忆犹新。

下转A2版 上接A1版

郑祖莹清楚地记得,总书记走进康复室,和大家一一握手。因为总书记身材高大,而截瘫伤员坐在轮椅上,所以总书记每次握手时都会弯下腰,非常平易近人。

“总书记叮嘱我们说,大爱无疆,医者仁心,医护人员要树立把伤残人当亲人的思想,为伤残人提供周到细致的服务。并且表扬了我们这些工作人员,几十年来把病人照顾得很好,希望我们接下来继续努力。”郑祖莹回忆道。

5年来,疗养院所有工作人员把总书记殷切嘱托化为工作动力。

作为护理部主任,郑祖莹身先士卒,每天跟病人在一起的时间比跟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还长。“我们牢记总书记的嘱托,尽职尽责照顾好截瘫伤员,积极吸纳年轻人充实护理队伍,不断提高护理技能,对病人进行全方位关怀。”据郑祖莹介绍,疗养院每年选送医务人员到上级医院和专科医院进修,由两批次变为按照医疗需求的多批次。在截瘫伤员常见病诸如压疮和泌尿系感染的治疗上,邀请三甲医院的专业团队前来交流经验,同时应用新型压疮敷料,有效提高治愈率,提高医疗资源使用率。针对截瘫伤员下肢肌肉萎缩、循环不畅等问题,开展康复管理。

“在我们的护理下,全院病人没有一人出现压力性损伤,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褥疮。”郑祖莹自豪地说。

郑祖莹告诉记者,地震截瘫伤员随着年龄的增大,老年病开始增多,这就要求医护人员要更加精心地照顾伤员们的生活,提升他们的生存质量,这是今后护理的主要任务。

总书记嘱托照亮前行之路

“5年前,总书记来到截瘫疗养院,对我们提出了殷切嘱托。这份嘱托照亮了我院前行之路。”唐山市截瘫疗养院院长杨震生说。

5年来,疗养院全体干部职工始终牢记总书记的殷殷重托,怀着强烈的使命感和荣誉感,努力为截瘫伤员等弱势群体和困难群体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用心、用力、用情,助力他们活出精彩人生。

在院内,完善软硬件设施,增设棋牌室和乒乓球室,更换饮用水净水器,为每个房间安装空调;增设免费WiFi,并将平板电脑作为元旦礼物,发给每名截瘫伤员。在焕然一新的疗养院环境中,截瘫伤员们纷纷热衷于康复训练,提高生活质量,对未来充满信心。

在院外,坚持开展对困难散居地震截瘫伤员的上门义诊、免费体检等服务。认真组织“共产党员进社区”“双报到”等志愿服务,承担窗口单位责任,展现新形象。

2017年6月,以市截瘫疗养院为基础的唐山市民政事业服务中心正式开工建设。该中心建成后将成为集收治地震截瘫伤员、精神智障人员及3个月以上无家可归的沿街流浪乞讨人员(民政对象)、城镇“三无”人员和年满18周岁的残疾孤儿(民政对象)、军人优抚对象(伤残军人)、老年病人(社会养老)等为一体的综合性民政事业服务中心。

现中心建设主体工程已经完工,正在进行室内外装修,即将投入使用。

“我院近5年来先后荣获‘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省文明单位’‘市级文明单位’等荣誉称号。”杨震生表示,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疗养院将时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切实把重实干作为成就事业的基础、把求实效作为工作的目标,把强烈热情转化为推动疗养院工作向前发展的实际成果。努力将唐山市截瘫疗养院以及即将投入的唐山市民政事业服务中心打造成全国先进,为唐山民政事业作出积极贡献。

编辑: 王雅丽
热点
  • 一周
  • 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