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房公积金,这个名字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还闻所未闻,它是改革开放的产物,与我更是有不解之“缘”。
寄人篱下心烦恼。我和爱人均在乡镇工作,1983年结婚后,住机关宿舍,吃集体食堂,没有一点家庭氛围。有小孩以后,住在机关多有不便,单位领导出面帮助租了一间民房,与房东住对面屋。婆母为我们看孩子,一家四口住在一个土炕上。做饭烧大灶,取暖是炕炉子。我们上班早出晚归,房东每天都因给我们留院门和房门心生不快。与房东九口之家,同住在一个屋檐下,居住环境及不便可想而知。
狭窄楼房险丧命。1988年,我调到县直机关工作。有幸赶上最后一批福利分房,分得一套30平方米的楼房,没有客厅和餐厅,进门的走廊放不下一张餐桌,只能在缝纫机上铺块人造革将就着吃饭。房子共三层,我家住一楼,三家公用的下水道,堵塞经常发生,黄色粪汤不停地从下水道涌入屋中,臭气熏天,恶心至极。虽说是楼房,照样自己生火取暖,而三家的烟道,相互干扰,一家生火,三家受熏。严冬的一天晚上,我们一家三口煤气中毒,我和爱人已经昏迷不醒,四岁的女儿哭闹不止,惊醒邻居,破门而入,及时将我们送去医院抢救,才得以转危为安。
没有基金愁煞人。1990年,实行住房制度改革,政策允许职工在县城周边建私人住宅。因在楼房住得提心吊胆,所以,尽管手里积蓄不多,双方亲友也没有能力帮衬我们,最终还是决定建三间平房。筹措建房资金,可愁坏了我们夫妻俩,同学、同事,邻居、朋友,凡是能说上话的,就厚着脸皮前去扣门,你家500元,他家1000元,先后借了30余人。古语说:人生一世,最难不过举债;最重不过人情。我专门建立了借账本,建完房后,一家子勒紧裤带还借款,同时,削尖脑袋,伸长耳朵,打探谁家有大事小情,找机会还人情债。金钱债、人情债,压得我们喘不过气来。
基金帮我解忧烦。 转眼到了2000年,单位在县城中心集资建家属楼,解决了上班路途遥远和冬季取暖的问题。根据资历,我分得一套三室两厅,三层103平方米楼房一套(共计五层)。好楼层,大平米,距离单位不足500米,中心地带,真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一算房款,13.8万元,这简直是天文数字,尤其想到上次建房的借款经历,不寒而栗,只能望而却步,悄悄放弃。单位见我迟迟不报名,分管该项工作的小同事,找到我问明情况后,哈哈大笑说:“我的傻姐姐,你与姐夫都有住房公积金,何不以此办理购房贷款?”真是一语点醒梦中人。随后,在他的协助下,办理了10年期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比商业贷款低很多,每月还款不足300元,在不影响生活质量,不亏欠人情的前提下,轻松解决了房款不足的难题。
基金助我入佳园。时光荏苒,岁月如梭。2017年,我们都到了退休年龄,原来临街的住房噪音太大,影响休息。随着年龄增长,每天爬楼梯有些力不从心,因此想换一个环境好的电梯房,怎奈每平方米过万元的房价,换个90平方米的两居室,也需100多万元,而且由于年龄关系,不能办理银行贷款,只能全款。虽然我们有些积蓄,资金缺口还是很大。这时,售楼小姐提醒我们,可以先交首付,办理购房合同,以此为凭证,提取住房公积金。照此办理,我们跨进了全城最高端小区,住上了心仪已久的电梯房。
回顾我家住房变迁史,一步步走来,感恩党的改革开放,感谢住房公积金政策的普惠,使我们的住房越来越完善,越来越称心!
霍凤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