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8 12:36:03 | 环渤海新闻网
来源:

迁西:传承红色基因  实现绿色发展

迁西县委于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在全国较早地设立了常设机构党史办公室。40多年来,该县不仅整理出500万字珍贵的地方性党史资料,而且每年都组织各级党史专家在全县巡回讲课,党史教育成为党团员加入组织、各级干部上岗履职、各类学校开学的开门课、必修课,让传承红色血脉、听从党的召唤、发扬革命传统成为党员干部必须系好的“第一粒纽扣”,从而使迁西这个革命老区在改革开放之后,紧跟时代步伐,加快绿色发展,全县到处呈现出“以红带绿、以绿生富”的新景象。近两年来,该县连续摘取国家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域旅游示范区、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等荣誉称号,全县41万人民在“山美水美家更美”中过上了高质量的小康生活。

流血流汗为百姓铸就金山银山

上世纪80年代中期,迁西县作为唐山市唯一的纯山区县,由于交通闭塞、粮产不丰等原因,还是花钱靠救济、吃粮靠返销、穿衣靠破烂的国家级贫困县。也就是这个时候,县委、县政府在调研中,发现北部山区个别群众在山上开挖“水平沟”栽植板栗树,既能防止山洪爆发,又能收获板栗出口创汇,生态和经济效益都很显著,于是他们在请相关技术人员对工程进行论证和完善的基础上,将这一农民创造的治山植果工程命名为“围山转”,组织全县干部群众开展了声势浩大的绿化荒山工程。开始时,由于大家追求现得利,植树造林又不如开矿、打工见钱快,群众很少响应。为此,他们发扬当年抗战支前的精神,组织实施了“一切宣传向治山集中,一切资金向绿化集中,一切党员向围山转集中”大会战,前后三任县委书记每年亲自带头上山植树都在50天以上,每个人都有在山石间磨坏了鞋子扯破了衣服的历史。从1988年到1998年十年间,党员干部带头风餐露宿,四季不息,风雪不止,先后有十几人永远地倒在了工程第一线,就这样带动全县每天出工3万人以上,硬是在昔日茅草丛生、岩石裸露的荒山上开挖出“围山转”工程达60万亩,全县平均每人两亩。他们创立的“山顶松槐戴帽,山间板栗缠腰,山下瓜果梨桃”的科学治山模式,被国家组织召开的现场会誉为“燕山开发的一个创举”。2000年“围山转”工程全部实现效益,全县农民人均因此增收达3000元,真正成了大家奔小康的“绿色银行”和支柱工程。共产党员、农民企业家张国华不仅放弃了铁矿开发这一高效益产业,而且把攒下的几千万元全部投入到长城抗战纪念园和周边三万亩有机板栗园区建设上,两个项目均成为国家级红色教育和绿色示范工程。近几年,迁西县把“生态经济,迁西板栗”作为全县产业发展的主导方向,努力将全县75万亩板栗园区打造成国家板栗公园,使一产向三产、生产向生态、一年一个秋向天天有效益跨越,经济社会效益大幅提升,迁西因而也建成了国家森林旅游示范县和中国最美旅游县,昔日的穷山秃岭今日真正成了农民的金山银山。

抛家舍业为天津成就一江碧水

滦河流经迁西55公里,也是迁西境内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第一大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主要为了解决天津人民生活用水困难,国家在迁西境内滦河主河道上筑坝拦洪,建成了潘家口、大黑汀两座国家大型水库。为此,迁西53000名群众发扬牺牲奉献精神,移民他处。2016年,为了治理库区周边环境,沿岸群众又在没有任何补偿的情况下,无偿拆除了“移民铁矿”。“为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就是再大的牺牲,我们也舍得”。2018年,为了提升库区内水质,迁西县委、县政府又主动作为,将移民在库区内的5万多箱网箱养鱼清理一空。几十年间持续不断舍弃,让潘家口、大黑汀两座水库水质不断提升,不仅让天津人民有水喝,而且喝上了最放心、最纯洁的甘泉水,同时迁西境内滦河沿岸200平方公里也成了风景宜人、碧浪清波的国家级水利名胜风景区。

改天换地为全国造就新农村治理典范

经过多年营建,迁西县目前森林覆盖率达到63.5%,加上水系纵横,湖泊林立,被列为省重点生态功能区,目标是为京津唐等中大城市建立生态屏障、实施绿色涵养。光荣而艰巨的任务面前,他们再次拿起“支部做堡垒、党员当示范”的法宝,动员全县近两万名党员全部从自己做起,走上工作最前沿,实施“所有污染类企业一次性出清,所有私搭乱建一次性拆清,所有垃圾污物一次性扫清、所有旱厕一次性改清、所有劣质煤燃烧一次性铲清、所有空闲地块一次性绿清”等“六清”行动,经过2019年至今两年多在全县城乡持续不断的深入治理,从根本上改变了过去人们沿袭几千年的生活旧俗和居住面貌,小区变景区、家园变乐园、民居变民宿。滦阳镇铁门关村党支部书记刘文福,看到本村脏乱差现象非常严重,动员妻子把大半生积攒的几百万元拿给村集体,并双双带头参加村里的义务整治行动,很快实现了村容村貌的彻底转变,一跃成为国家级文明村和依法治理先进村。该县以2020年成为全国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县为基础,2021年顺利建成了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

编辑: 孟君
热点
  • 一周
  • 一月